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維脈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維脈病

陰維脈病乃中醫經絡系統中一重要病證,指因陰維脈經氣運行異常所導致的一系列臨床表現。《難經》作為中醫基礎理論之重要典籍,於其中第二十九難明確指出:「陰維為病,苦心痛。」此為對陰維脈病最早期且精要之論述。

古典醫籍記載

《難經》以降,歷代醫家對陰維脈病各有闡發。《脈經》卷二有更詳盡之記載:「診得陰維脈沈大而實者,苦胸中痛,肋下支滿心痛。」此處描述陰維脈實證之典型脈象與症狀特點。又言:「診得陰維如貫珠者,男子兩脅實,腰中痛,女子陰中痛,如瘡狀。」提出陰維脈特殊脈象與性別相關之不同臨床表現。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專設「陽維陰維病源流」一章,以仲景之法論治:「太陰症則用理中湯,少陰症則用四逆湯,厥陰症則用當歸四逆湯、吳茱萸湯。」此為按照六經辨證體系對陰維脈病進行診治之記載。

經絡特性與生理功能

陰維脈為奇經八脈之一,起於築賓穴,上循股內側,進入少腹,過脾經之府舍、大橫、腹哀等穴,再循脅肋上行,至咽喉合於任脈。其生理功能主要為維繫全身陰經,尤以聯繫足太陰、足少陰、足厥陰三陰經為主,故可調節諸陰經之氣血。

陰維脈與陽維脈相對應,一主維陰,一主維陽,二者共同協調陰陽經脈之平衡。當陰維脈功能失常,則其所維繫之三陰經氣血運行受阻,尤易影響心胸部及下腹部之氣機運轉。

臨床表現與辨證

主要症狀

陰維脈病之典型表現為「心痛」,此心痛範圍廣義,可包含胸悶、胸痛、心前區不適等症狀。陰維脈實證者可見胸中痛、脅下支滿、甚則心痛如絞;虛證者則多表現為隱隱作痛,伴氣短乏力。

根據《脈經》記載,症狀可隨性別而有所差異:

  • 男性患者多見兩脅脹滿實痛、腰中疼痛
  • 女性患者則常見陰部疼痛,甚則如有瘡瘍之狀

脈象特徵

陰維脈病之脈診有特殊表現:

  1. 沈大而實之脈:主陰維脈實證,氣血壅滯
  2. 貫珠狀脈(如串珠般連綿不斷):主陰維脈氣機不暢,尤見於男女特定病證

辨證分型

陰維脈病可從以下方面辨證:

  1. 寒凝心脈型:心痛劇烈,遇寒加重,得溫痛減,面色青白,舌淡苔白,脈沉緊。此型當用當歸四逆湯等溫經散寒。
  2. 氣滯血瘀型:胸脅脹痛,痛處固定,入夜尤甚,舌紫暗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可選血府逐瘀湯加減。
  3. 痰濁阻絡型:胸悶痛,痰多黏膩,肢體沉重,舌苔厚膩,脈滑。宜用瓜蔞薤白半夏湯化裁。
  4. 陰虛絡熱型:心胸灼熱刺痛,口乾咽燥,舌紅少津,脈細數。治宜天王補心丹加減。

治療原則與方藥

陰維脈病之治療當遵循「通脈和血,調理陰陽」之原則。陰維脈與三陰經關係密切,故治療常從足太陰脾、足少陰腎、足厥陰肝三經著手。

基本治則

  1. 調和陰陽:通過調節陰維脈氣血,恢復陰陽平衡
  2. 疏通經絡:解除陰維脈及相關經絡之氣血阻滯
  3. 扶正祛邪: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,寒則溫之,熱則清之

經典方劑應用

臨床治療陰維脈病,可根據具體證型選用以下方劑:

  1. 理中湯:適用於陰維脈病兼太陰脾虛寒證,見腹滿而吐、食不下、自利不渴等症。
  2. 四逆湯:適於陰維脈病兼少陰腎陽虛衰證,見手足厥冷、惡寒蜷臥、脈微細等。
  3. 當歸四逆湯:主治陰維脈病兼厥陰血虛寒凝證,見手足厥寒、脈細欲絕或腰股腿足疼痛。
  4. 吳茱萸湯:適用於陰維脈病見厥陰肝寒上逆,頭痛乾嘔、吐涎沫、手足逆冷者。

針灸療法

陰維脈病針灸治療以取陰維脈交會穴為主:

  • 主穴:內關(手厥陰心包經,陰維脈之交會穴)、公孫(足太陰脾經,通衝脈,與陰維脈關係密切)
  • 配穴:根據病證加用三陰交、太衝、膻中等穴
  • 刺法:實證用瀉法,虛證用補法,寒證可加灸法

陰維脈病作為中醫特有之病證概念,體現了經絡學說在臨床辨證中之重要價值。歷代醫家之經驗總結,為今日臨床辨治胸痛、脅痛與婦科病症提供了獨特思路與方法。深入理解陰維脈之生理病理特點,對拓展中醫診療思維具有重要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