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維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維穴
陰維穴為中醫針灸學中的特定穴位名稱,其定位與功能在不同典籍中有所區別,主要可分為以下三類:
1. 經穴別名
陰維穴首見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被記載為「大赫穴」的別名。大赫屬足少陰腎經,位於下腹部,臍下4寸(中極穴旁開0.5寸),主治遺精、陽痿、月經不調等腎系疾病。此穴與陰維脈雖無直接關聯,但因名稱相近,古籍中偶有混用。
2. 內關穴別稱
《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》則將陰維穴歸為「內關」的別名。內關屬手厥陰心包經,位於前臂掌側,腕橫紋上2寸,兩筋之間,為八脈交會穴之一,通於陰維脈。內關主治心悸、胸悶、胃痛、嘔吐等症,具有調和氣血、安神定志之效。此說法強調陰維穴與陰維脈的間接聯繫。
3. 陰維脈交會穴
陰維脈為奇經八脈之一,主「維絡諸陰」,其循行過程中與多條經脈交會,相關穴位統稱「陰維脈交會穴」。根據《針灸甲乙經》等典籍記載,陰維脈的交會穴位包括:
- 下肢部:足少陰腎經的築賓穴(陰維脈之郄穴),位於小腿內側,太溪穴上5寸。
- 腹部:足太陰脾經的衝門、府捨、大橫、腹哀,以及足厥陰肝經的期門,這些穴位與陰維脈共同調節肝脾功能,主治腹脹、泄瀉、婦科病等。
- 頸部:任脈的天突(胸骨上窩中央)、廉泉(喉結上方),主治咽喉腫痛、失語等上焦病症。
中醫理論解析
陰維脈的功能在於聯繫諸陰經,調節陰血運行。其交會穴多分布於下肢、腹部與頸部,反映陰維脈「自下而上」的循行特點,並與任脈、肝經、脾經等密切相關。臨床上,刺激陰維脈交會穴(如築賓、內關)可緩解陰血虧虛或氣滯血瘀所致的病症,如失眠、焦慮、內臟疼痛等。
總結而言,陰維穴之具體所指需結合典籍與臨床脈絡,其名雖異,然均與陰維脈或陰經調控密切相關,體現中醫經絡理論的靈活性與整體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