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痿
陰痿,又稱陽痿,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靈樞·經脈》。其指男子陰莖舉而不堅,或臨房不舉,以致難以行房的病證。中醫認為,此病與腎、肝、脾等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多因氣血不足、經絡不通或情志不遂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腎氣虛衰:腎主藏精,司生殖。若先天稟賦不足,或房勞過度、久病耗傷,可致腎精虧損,命門火衰,陽氣不振,發為陰痿。
- 肝鬱氣滯:肝主疏泄,調暢氣機。若情志抑鬱,或憤怒傷肝,肝失條達,則宗筋弛縱,陽事不舉。
- 脾胃虛弱: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。若飲食不節,勞倦內傷,致脾虛氣弱,氣血不足,宗筋失養,亦可成痿。
- 濕熱下注:過食肥甘厚味,或外感濕熱之邪,蘊結下焦,阻滯經絡,使氣血不能濡養宗筋,而致陰痿。
- 氣血瘀阻:血瘀阻絡,氣血運行不暢,宗筋失於濡潤,亦可導致陰痿,常見於久病或外傷者。
辨證分型與治法
- 腎陽虛衰
- 證候:陽痿不舉,畏寒肢冷,腰膝酸軟,夜尿頻多,舌淡苔白,脈沉弱。
- 治法:溫補腎陽,常用右歸丸、贊育丹等方。
- 肝鬱氣滯
- 證候:陽事不舉,精神抑鬱,胸脅脹滿,舌紅苔薄,脈弦。
- 治法:疏肝解鬱,方用柴胡疏肝散或逍遙散加減。
- 心脾兩虛
- 證候:陽痿,心悸失眠,食少倦怠,面色萎黃,舌淡,脈細弱。
- 治法:補益心脾,可選歸脾湯加減。
- 濕熱下注
- 證候:陰莖痿軟,陰囊潮濕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治法:清利濕熱,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。
- 氣血瘀阻
- 證候:陽痿日久,陰莖脹痛不適,面色晦暗,舌紫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- 治法:活血化瘀通絡,可選血府逐瘀湯或少腹逐瘀湯。
中醫調理原則
中醫治療陰痿,強調辨證論治,虛者補之,實者瀉之。除內服藥物外,亦可配合針灸(如關元、腎俞、三陰交等穴)、艾灸、推拿等外治法,以疏通經絡,調和氣血。此外,調整情志、節制房事、飲食調養,亦為輔助治療之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