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癇

病名

  1. 兼見陰證之癇證
    陰癇為癇證之一,屬陰虛寒盛之證。發病時患者多先覺身冷,無驚厥、啼叫等陽動之象,且脈象沉遲。《諸病源候論·卷四十五》提及:「病先身冷,不驚瘛,不啼喚,而病發時脈沈者,為陰癇。」《雜病源流犀燭·諸癇源流》進一步闡述:「陰癇本因痰熱內蘊,然醫者誤用寒藥過甚,損傷脾胃陽氣,致使痰濕不化,寒痰凝滯,陰寒內盛而發為陰癇。」治宜溫陽化痰、健脾燥濕,代表方劑如五生丸(生南星、生半夏、生川烏、生白附子、生黑豆)、引神歸星丹等,以溫通經絡、化痰開竅。
  2. 即慢驚風
    陰癇亦與慢驚風相關。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指出:「陰癇乃慢驚也。」並詳述急慢驚風之別:「小兒急慢驚風,古稱陰陽癇。急驚屬陽,陽盛陰虛,發病急促;慢驚屬陰,陰盛陽虛,病勢緩慢。二者皆因臟腑虛損所致。」慢驚風多因脾胃久虛,陽氣衰微,筋脈失養而致抽搐無力、神昏氣弱。其治法以溫補脾胃、回陽固脫為主,可參考「慢驚風」條目。
  3. 慢驚後痰迷心竅之證
    陰癇另有一證型,為慢驚風後餘痰未盡,痰濁上蒙心竅所致。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云:「陰癇者,因慢驚後去痰不盡,痰入心包而得。」臨床表現包括:
  • 四肢逆冷(陽氣不達四末)
  • 吐舌搖頭(風痰擾動)
  • 口泛白沫(痰濕上湧)
  • 牙關微緊而不甚(痰阻筋絡)
  • 面青或黃(青主寒、黃主濕)
  • 脈沉微(陽虛陰盛之象)

此證治療需溫陽化痰、開竅醒神,可用固真湯(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等)合回生湯(含膽南星、半夏等化痰之品),以補益脾氣、滌痰通絡。

相關條目

  • 癇證:泛指各種抽搐、神昏之症,分陰陽二類。
  • 慢驚風:以脾虛陽衰為主因,病勢徐緩,與急驚風有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