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虛喘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虛喘逆

陰虛喘逆,為中醫病證名,指人體陰血或陰精不足,導致陰不制陽,陽氣浮越,氣逆上奔而引發的喘症。首見於《症因脈治·喘症論》,屬虛喘範疇,多由久病耗陰、勞倦過度,或素體陰虛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此證核心在於「陰虛陽浮」。人體陰液虧損,無法濡養臟腑,尤其肺腎之陰耗傷時,肺失潤降,腎失攝納,虛陽上擾,氣逆不降,故見喘促。常見誘因包括:

  1. 久病傷陰:如肺癆、久咳等耗損肺陰。
  2. 情志化火:五志過極,火熱內生,灼傷陰液。
  3. 房勞過度:腎精耗竭,陰虛火動,氣失根納。

臨床表現

喘逆發作時,特徵如下:

  • 喘息特點:氣短息促,動則加重,呼多吸少,甚則張口抬肩。
  • 兼症:常見顴紅唇燥、咽乾口燥、潮熱盜汗、形體消瘦,舌紅少津,脈細數或浮而無力。
  • 夜間加重:因陰虛火旺,入夜陽氣內擾,喘症更甚。

證候辨析

需與其他喘證鑑別:

  • 氣虛喘:多見於勞累後氣短乏力,無陰虛火象。
  • 痰飲喘:痰聲漉漉,苔膩脈滑,屬實證。
    陰虛喘逆純屬虛證,重點在陰虛內熱之象,無痰濕實邪。

治法與選方

治療以滋陰降火、納氣平喘為原則,常用方劑:

  1. 六味地黃丸生脈散:滋腎陰、潤肺氣,適用於肺腎陰虛者。
  2. 百合固金湯:養陰清肺,適用於肺陰虧虛、虛火上炎者。
  3. 都氣丸(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):加強斂肺納氣之效。

藥物加減

隨證靈活配伍:

  • 若虛火偏旺,加知母、黃柏(即知柏地黃丸)。
  • 氣逆明顯者,酌加沉香、磁石以鎮攝浮陽。
  • 兼肺燥乾咳,加麥冬、阿膠滋陰潤肺。

此證若遷延不癒,可能進一步耗傷元氣,轉為陰陽兩虛之危候,故早期調治至關重要。歷代醫家強調「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」,透過填補真陰,使陽氣潛藏,喘息自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