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關節不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大關節不利

證名,指人體四肢之大關節,如肩、肘、腕、股、膝、踝等處,活動受限、屈伸不靈之病證。此名首見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屬中醫「痹證」範疇,多因外邪侵襲經絡,致氣血運行不暢,關節失養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侵襲

    • 風邪:風性善行數變,致關節遊走性疼痛,屈伸不利。
    • 寒邪:寒主收引,凝滯氣血,使關節拘急冷痛,活動受限。
    • 濕邪:濕性重濁黏滯,易困阻經絡,致關節沉重腫脹,屈伸不遂。
    • 三邪常相兼為病,如「風寒濕痹」或「風濕熱痹」(兼熱邪者,見關節紅腫熱痛)。
  2. 氣血痹阻

    • 外邪久留,經絡氣血運行受阻,津液停聚成痰,血滯成瘀,痰瘀互結,進一步加重關節不利,甚則變形(如「鶴膝風」)。
  3. 肝腎不足

    • 肝主筋,腎主骨。肝腎虧虛則筋骨失養,關節屈伸無力,多見於久病或年老患者。

相關疾病

此證常見於現代醫學之「風濕性關節炎」、「類風濕性關節炎」、「痛風性關節炎」、「骨關節炎」等,中醫辨證多歸屬「行痹」(風勝)、「痛痹」(寒勝)、「著痹」(濕勝)或「熱痹」。

證候特點

  • 風邪偏勝:關節疼痛遊走不定,惡風,脈浮緩。
  • 寒邪偏勝:痛處固定,遇寒加劇,得溫稍減,舌苔白,脈弦緊。
  • 濕邪偏勝:關節腫脹重著,肌膚麻木,苔白膩,脈濡緩。
  • 痰瘀阻絡:關節腫大變形,屈伸障礙,舌紫暗或有瘀斑,脈細澀。
  • 肝腎兩虛:關節不利伴腰膝酸軟,頭暈耳鳴,脈沉弱。

中醫治法

  • 祛邪通絡:風勝用防風湯,寒勝用烏頭湯,濕勝用薏苡仁湯,熱痹用白虎加桂枝湯。
  • 化痰逐瘀:久病痰瘀者,選用身痛逐瘀湯或桃紅飲加減。
  • 補益肝腎:肝腎不足者,以獨活寄生湯或虎潛丸調治。

此證之辨治,需分新久虛實,外感內傷,結合四診詳察,方能切中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