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虛盜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虛盜汗
陰虛盜汗,屬中醫汗證之一,指因陰液虧虛、虛熱內擾,導致夜間入睡後津液異常外泄的病理現象。此病名見於《赤水玄珠·汗門》,後世醫家如《醫略六書·內因門》進一步闡釋:「盜汗屬陰虛,陰虛則陽必湊之,陽蒸陰分,津液越出,而為盜汗也。」其核心病機在於陰陽失調,陰虛不能制陽,虛火內熾,逼迫津液從腠理外泄,故見寐中汗出,醒後自止。
病因病機
- 陰液虧損:久病體虛、勞倦過度,或熱病傷陰,致肝腎陰虛、肺胃陰虧,陰不斂陽。
- 虛火內擾:陰虛生內熱,虛火蒸騰陰津,迫液外泄,形成盜汗。
- 營衛失和:夜間衛陽入裡,若陰虛不能涵養陽氣,則陽熱更易躁動,加重津液外溢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寐中汗出,醒後汗止,汗液黏稠或量多。
- 兼症:五心煩熱、顴紅潮熱、口乾咽燥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等陰虛內熱之象。
- 病位相關:
- 肺陰虛:兼見乾咳少痰。
- 肝腎陰虛:伴腰膝痠軟、眩暈耳鳴。
治法與方藥
1. 滋陰清熱為主
- 六味地黃丸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:補腎陰為主,適用於腎陰虧虛之盜汗。
- 益陰湯(《醫宗金鑑》):養陰斂汗,側重肺腎陰虛證。
2. 火旺者瀉火固表
- 當歸六黃湯(《蘭室秘藏》):清熱降火、滋陰固表,適用於虛火亢盛、汗出量多者。
鑑別要點
陰虛盜汗需與以下證型區分:
- 氣虛自汗:醒時汗多,動則尤甚,伴氣短乏力,屬氣虛衛表不固。
- 陽虛汗出:汗出清冷,畏寒肢冷,舌淡苔白,為陽氣虛衰、津液失攝。
陰虛盜汗反映人體陰陽失衡的深層病理,臨床須結合整體辨證,細察兼症,方能準確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