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虛發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虛發瘧,為中醫病證名,屬虛瘧之一類,首載於《醫鈔類編》卷八。此證多因陰精虧損,虛火內熾,復感瘧邪所致,其發病機理與一般瘧疾迥異,乃本虛標實之候。

病因病機
陰虛之體,腎水不足,不能涵養肝木,致相火偏亢。此時若逢瘧邪侵襲,邪氣乘虛內陷,與虛火相搏,形成陰虛火旺與瘧邪交結之勢。陰虛則陽無所附,虛火外越,故發作時寒熱交作之狀尤為劇烈。

證候特點
發作時可見:

  • 寒熱反差極著:其寒如冰徹骨,其熱如烙灼膚,此乃陰虛陽浮之象。
  • 面赤如脂:兩顴潮紅如塗胭脂,為虛陽上越之徵。
  • 渴欲飲水:熱熾時津液被灼,故煩渴引飲;然熱退後因陰虛未復,反不見口渴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質紅絳少津,苔薄黃或無苔;脈多細數,左尺尤弱。

治法方藥
治宜滋陰降火,和解瘧邪。

  • 主方:六味地黃湯(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茯苓、丹皮)滋補腎陰,壯水制火。
  • 加減
    • 柴胡:入少陽經,透達半表半裏之邪。
    • 白芍:斂陰和營,柔肝止痛。
    • 肉桂:少量佐入,取其引火歸元之效,使浮越之火下潛丹田。

若陰虛甚者,可酌加鱉甲、青蒿滋陰透熱;虛煩不寐者,加酸棗仁、知母清心安神。

與他證鑑別

  • 陽虛發瘧:寒多熱少,面色㿠白,脈沉遲,治宜溫補。
  • 暑瘧:發於夏暑,口渴汗多,脈洪大,當清暑益氣。
  • 痰瘧:胸膈痞滿,嘔吐痰涎,需化痰截瘧。

此證預後與陰精充盈程度相關,若調治得宜,滋陰以培本,祛邪不傷正,則瘧邪可漸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