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虛發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虛發熱

陰虛發熱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精血、津液等陰液虧耗,導致陰不制陽,虛熱內生的病理表現。此證首見於《丹溪心法·發熱》,後世醫家如《證治匯補》進一步闡述:「勞心好色,內傷真陰,陰血既虧,陽氣獨亢,發熱不止,入暮尤甚。」其機理在於陰液不足,陽氣相對偏盛,化生虛火,擾動體內而見發熱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陰液耗損:長期勞神過度、房事不節,或久病耗傷陰血,致陰虛內熱。
  2. 虛火內生:陰虛則陽無所制,虛火燔灼,常見於肺腎陰虛或肝腎陰虛體質者。
  3. 熱病後期:溫熱病邪耗傷陰津,餘熱未清,亦可轉為陰虛發熱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證:午後或夜間發熱,手足心熱,顴紅唇赤,口乾咽燥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• 兼證
    • 頭痛時作時止,頭暈目眩。
    • 盜汗、遺精,乃虛火擾動精室。
    • 乾咳痰少或痰中帶血,因肺陰不足,虛火灼絡。
    • 形體消瘦,因陰虧失於濡養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「滋陰降火」為原則,使陰液得充,虛火自降。

  1. 基礎方劑

    • 四物湯加減:熟地、當歸、白芍滋陰補血,佐炒黃柏、知母清虛熱。
    • 青蒿鱅甲湯(《溫病條辨》):青蒿、鱉甲滋陰透熱,適用於熱病後期陰傷餘熱。
    • 大補陰丸(《丹溪心法》):熟地、龜板滋陰填精,黃柏、知母瀉火存陰。
    • 一陰煎(《景岳全書》):生地、麥冬養陰生津,牛膝引火下行。
  2. 隨證加減

    • 骨蒸潮熱明顯者,加地骨皮、銀柴胡清退虛熱。
    • 咳嗽痰血者,加沙參、百合潤肺止咳。
    • 失眠心煩者,加酸棗仁、柏子仁養心安神。

相關典籍與理論

  • 《醫碥》指出「陰虛發熱」與臟腑陰虧密切相關,強調「滋其陰則火自熄」。
  • 《證治準繩》提及陰虛發熱與氣血失調的鑑別,後者多伴氣短乏力,脈虛大無力。

陰虛發熱屬內傷發熱範疇,與外感實熱迥異,需詳辨陰陽虛實,用藥忌辛溫燥烈,以免更傷陰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