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虛喉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虛喉痹
陰虛喉痹乃中醫喉科常見病證之一,屬「喉痹」範疇,首載於《景岳全書·雜證謨》。其病機核心為陰津虧耗,咽喉失於濡養,病理特質可溯源於腎陰不足或肺胃陰傷,與現代醫學之「慢性咽炎」臨床表現相類。
病因病機
- 腎陰虧虛型:
腎為水火之宅,陰精之本。若先天稟賦不足、房勞過度,或久病耗傷,致腎陰虧損,虛火循少陰經上灼咽喉,發為喉痹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「陰虛則內熱」,此型特見咽喉乾痛,午後加劇,伴腰膝酸軟、眩暈耳鳴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等腎陰不足之候。 - 肺胃陰傷型:
肺主氣屬衛,胃為水穀之海。外感燥熱或過食辛辣,耗損肺胃之陰;或熱病後期餘熱未清,津液未復,咽喉失潤而成痹。臨床多見咽乾灼熱、飢不欲食、乾咳少痰、舌紅少津等象。
辨證施治
- 腎陰虛證:
治當滋腎填陰、降火利咽,方選滋陰八味丸(即知柏地黃丸)加減。方中熟地、山茱萸滋補腎陰;知母、黃柏清降虛火;佐以玄參、麥冬潤咽,牡丹皮涼血。若兼心煩失眠,可加黃連、阿膠交通心腎。 - 肺胃陰傷證:
治宜潤肺益胃、生津利咽,主方用養陰清肺湯加減。生地、麥冬、玄參滋陰清熱;白芍、甘草酸甘化陰;薄荷輕宣透達。若胃陰虧甚,可加石斛、玉竹益胃生津;乾咳甚者佐枇杷葉、桑白皮。
外治與輔助療法
- 針灸:取列缺、照海、太溪等穴,育陰清火;肺胃陰傷加魚際、足三里。
- 藥茶:以沙參、桔梗、甘草各3克代茶飲,緩解咽乾。
病證鑑別
需與風熱喉痹(急性咽炎)區別。後者起病急,見咽痛劇烈、發熱惡寒,屬實熱證;陰虛喉痹病程長,症勢纏綿,虛火時作時止。
陰虛喉痹遷延不癒,可能進一步發展為陰虛火旺證,出現顴紅盜汗、五心煩熱等症,當以大補陰丸等方壯水制火。
此證調治貴在緩圖,須囑患者戒除辛辣炙煿,然此屬調攝之範,非關醫理正論。至於後世醫家對陰虛喉痹之發揮,如《咽喉經驗秘傳》強調「虛火上炎,本在腎而標在喉」,更深化其與臟腑聯繫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