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虛喉癬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虛喉癬
病名
陰虛喉癬屬中醫喉科病症,指因陰液虧虛,虛火上炎,導致咽喉紅腫疼痛,並出現瘡癬樣病變之證候。此病多見於陰虛體質或久病勞損者,病程纏綿難癒,與實火喉癬有別,需從陰虛內傷辨治。
病因病機
本病根源在於肝腎陰虛,陰液不足則不能制陽,虛火內生,上灼咽喉。咽喉為肺胃之門戶,又為腎經所繫,陰虛火旺時,火邪循經上擾,耗傷咽喉黏膜,致局部失養,出現紅腫潰瘍、斑癬狀病變。《景岳全書·卷二十八》明確指出:「陰虛勞損之人多有此病……此實水虧虛火證也。」此外,若久病耗陰、房勞過度,或憂思鬱怒傷及肝腎,皆可加劇陰虛火動之勢。
臨床表現
- 咽喉症狀:咽喉乾燥灼痛,黏膜泛紅,表面可見散在或片狀淡紅色斑癬,嚴重者潰瘍凹陷,吞咽時疼痛加劇。
- 全身兼症:多伴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、五心煩熱、盜汗顴紅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等陰虛火旺之象。
鑑別診斷
需與以下證型區分:
- 胃火喉癬:因脾胃積熱上攻,咽喉紅腫劇痛,伴有口臭、便秘、舌紅苔黃等實熱證,治宜清胃瀉火。
- 楊梅瘡毒喉癬:屬梅毒攻喉,瘡面晦暗潰爛,邊緣不整,多有楊梅瘡病史,需解毒驅霉。
治療原則
滋陰降火為本證根本治法,輔以潤燥生津。
- 主方: 知柏地黃湯加減(知母、黃柏、熟地黃、山藥、山茱萸、澤瀉、茯苓、丹皮),方中六味地黃滋補肝腎,知母、黃柏清降虛火。
- 隨證加減:
- 咽乾甚者加麥冬、天花粉養陰生津。
- 潰瘍久不斂合者加玄參、貝母清熱解毒。
- 若兼肺陰虛,可合用養陰清肺湯。
古籍參考
本證與「喉癬」相關,然喉癬泛指咽喉生癬之症,涵蓋範圍較廣,陰虛喉癬特指虛火所致者。《醫宗金鑒·喉癬》亦強調:「虛者由思慮傷脾,脾陰受耗,虛火妄動。」進一步闡明情志致病的病機演變。
本證調治需注重養陰與清火並行,標本兼顧,方可收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