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虛黃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虛黃喉

陰虛黃喉為中醫喉科病證之一,屬虛火喉痹範疇,症見咽喉乾燥無津、口黃如淡金、腰膝酸軟、唇紅顴赤等。其病機核心在於肝腎陰虛,虛火上炎,致使咽喉失於濡潤而發為黃喉之象。

病因病機

本病多因素體陰虧,或久病耗傷陰液,或情志過極化火,暗耗真陰,導致肝腎陰精不足。腎陰為一身陰液之本,肝陰賴腎水滋養,若陰虛不能制陽,則虛火內生,上灼咽喉。咽喉為肺胃之門戶,亦為足少陰腎經所過之處,陰虛火旺時,虛火循經上炎,灼傷津液,故見咽喉乾澀、色黃如金;腰為腎之府,膝為筋之會,肝腎陰虛則腰膝失養,故見腰酸膝軟;顴赤唇紅為陰虛火旺之典型外候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咽喉乾灼無津,黏膜色黃如淡金,口乾不欲飲。
  • 兼症:腰膝酸軟無力,頭暈目眩,唇紅顴赤,潮熱盜汗,耳鳴健忘。
  • 舌脈:舌質紅少苔或無苔,脈細數;若陰損及陽,虛陽浮越,則可見脈浮大而散,面赤無澤,煩躁不寧。

辨證分型

  1. 肝腎陰虛,虛火上炎
    以咽喉乾黃、腰膝酸軟、顴紅為主症,治宜滋陰降火,方選知柏地黃湯(知母、黃柏、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、茯苓、澤瀉、牡丹皮)加減。若兼心煩失眠,可加麥冬、五味子以養心安神。
  2. 陰虛陽浮,虛火亢盛
    若陰液極度耗傷,陽無所依而浮越於上,症見面赤如妝、潮熱躁擾、脈浮散無根,此為陰不斂陽之危候。治當峻補真陰,潛鎮浮陽,方用大補陰丸(熟地黃、龜板、黃柏、知母)合鎮陰煎(熟地黃、牛膝、炙甘草、澤瀉、肉桂)化裁,酌加龍骨、牡蠣以增強潛陽之力。

治療要點

  • 滋補肝腎:以熟地黃、山茱萸、枸杞子等填精益髓。
  • 清降虛火:知母、黃柏瀉火存陰,佐以玄參、麥冬潤燥利咽。
  • 標本兼顧:若虛火熾盛,可暫配少量肉桂引火歸元,然需謹防溫燥助火。

此證治療貴在緩補陰液,不可過用苦寒直折,以免更傷其陰。臨床須細察陰陽消長,靈活調配方藥,使陰平陽祕,則咽喉之症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