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虛夾痰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虛夾痰喘

病證名。指陰血虧虛,兼有痰濁阻滯氣道所引發的氣喘證候,屬虛實夾雜之證。此證首見於《丹溪心法·喘》,其病機核心在於陰血不足,虛陽浮越,上衝於肺,加之痰濁內阻,肺失清肅,氣機升降失常,遂發為喘逆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陰血虛耗:多由久病耗傷陰液,或思慮過度、房勞不節等導致陰血虧虛,陰不制陽,虛陽無所依附而上逆。
  2. 痰濁內阻:或因脾虛運化失司,水濕聚痰;或陰虛生內熱,灼津為痰,痰濁壅滯於肺,阻礙氣道,使肺氣不得宣降。
  3. 虛火挾痰上衝:陰虛火旺,虛火挾痰上擾肺金,加重氣喘,形成本虛標實之候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氣喘急促,痰鳴有聲,甚則氣從臍下逆衝而上,呼吸困難,動則加劇。
  • 兼症:可能伴見口乾咽燥、午後潮熱、顴紅盜汗、痰黏難咯、舌紅少苔或苔黃膩,脈細數或滑數。

治療原則

本證需分標本緩急,急則治標以化痰平喘,緩則治本以滋陰潤肺,兼以化痰。

  1. 急治標(痰喘為主)

    • 玄霜雪梨膏:以甘寒潤肺之雪梨為主,佐以貝母、蜂蜜等化痰止咳,適用於痰熱膠結、肺燥氣逆者。
    • 亦可選用清金化痰湯加減(黃芩、梔子、桑白皮、貝母等),瀉火化痰以緩急。
  2. 緩治本(陰虛為主)

    • 滋陰清化膏:以天門冬、麥門冬、生地黃等滋陰潤燥,佐以枇杷葉、瓜蔞仁化痰降氣,標本兼顧。
    • 常用藥如:天門冬(養陰清肺)、桑白皮(瀉肺平喘)、貝母(化痰散結)、馬兜鈴(清肺降氣)、地骨皮(清虛熱)、枇杷葉(降逆化痰)。

古籍參考

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進一步提出,此證需辨虛實比重,若陰虛甚者,當以養陰為先;若痰喘勢急,則暫以豁痰為要,後續再調補陰血。

辨證要點

此證需與單純陰虛喘(無痰濁)及痰熱喘(無陰虛)鑒別:

  • 陰虛喘:以乾咳少痰、舌紅少津為特徵,治宜純用滋陰。
  • 陰虛夾痰喘:必見痰壅氣逆與陰虛之象並存,治療需二者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