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關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大關節

在中醫學理論中,「大關節」為人體重要關節之統稱,泛指體型較大、活動範圍廣且支撐力強的骨節結構。《黃帝內經》多處論及大關節與經絡氣血、臟腑功能的關聯性,其生理病理變化對全身影響深遠。

經典定義與範疇

據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所述:「客勝則大關節不利」,指出外邪侵襲時,大關節易出現活動障礙;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更明確提出:「腰脊者,身之大關節也」,強調脊柱(椎間關節)在軀幹運動中的核心地位。傳統中醫將肩、肘、腕、髖、膝、踝等六大關節歸為「大關節」,因其結構複雜,且為經筋、經脈交會之處,與肝腎兩臟關係密切。

生理與經絡聯繫

  1. 肝腎所主:中醫認為「肝主筋,腎主骨」,大關節的靈活與強健依賴肝血濡養筋脈、腎精充實骨髓。若肝腎虧虛,可致關節屈伸不利或疼痛。
  2. 經筋系統:大關節周邊分布十二經筋,如膝關節為足三陽、足三陰經筋所過,其鬆緊度直接影響氣血運行。《靈樞·經筋》提及經筋「結於膝外廉」「上循跟結於腘」,說明關節與經筋的緊密連結。
  3. 氣血樞紐:大關節處多為經脈轉折點,易成氣血滯留之所。如肩關節為手三陽經交匯,若風寒濕邪客於此,可引發「痺證」,表現為酸痛重著。

病理表現與中醫觀點

  • 外邪侵襲:風、寒、濕三氣雜至,滯留大關節,形成「行痺」「痛痺」「著痺」,症狀各異。如《素問·痺論》言:「風氣勝者為行痺,寒氣勝者為痛痺。」
  • 內傷虛損:肝腎不足或氣血兩虛時,大關節失養,可見退化、僵硬,甚則畸形(如「鶴膝風」)。
  • 痰瘀阻絡:長期氣滯或外傷後,痰濁瘀血凝結關節,導致腫脹變形,屬中醫「骨痺」「歷節」範疇。

治療與調護原則

中醫針對大關節病證,重視「通則不痛」,治法包含:

  • 針灸:取關節周圍穴位(如膝部的犢鼻、陽陵泉)配合遠端配穴,疏通經氣。
  • 推拿:運用滾法、搖法等鬆解經筋,改善活動度。
  • 中藥:依證型選方,如獨活寄生湯補益肝腎、祛風濕;身痛逐瘀湯活血化瘀。

大關節之於人體,猶如樞紐之於門戶,其健康與否直接關係整體運動機能。中醫從整體調節入手,結合局部治療,體現「筋骨並重」「標本兼治」的獨特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