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虛勞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虛勞復

病證名。指疾病初癒後因過勞而復發,且兼有腎陰虧虛之證。見於《重訂廣溫熱論·溫熱復症療法》。本病多因溫熱病邪耗傷陰液,腎陰已虧,復因勞累過度,或稍感風寒,致使病情反覆。

病因病機
溫熱病邪易灼傷津液,久病或素體陰虛者,腎陰虧損更甚。腎主藏精,為陰液之本,陰虛則內熱生,加之勞倦傷氣,正氣未復,外邪易乘虛而入,誘發舊疾。

臨床表現
主要證候包括:頭痛、發熱惡風、口燥咽乾、舌紅少津、口渴欲飲,六脈浮數而無力。陰虛內熱明顯者,可見虛火上炎,症見目赤顴紅、煩躁大渴,甚則嘔惡不納。

辨證論治

  1. 輕證(兼微感風寒)

    • 治法:滋陰潤燥,微發其汗。
    • 方藥:七味蔥白湯,或金水六君煎去半夏,加生地黃、金石斛、丹皮、淡豆豉、葱白,以滋養陰液兼透邪外達。
  2. 兼胃氣上逆

    • 症狀:嘔惡不舒。
    • 加減:原方保留半夏,加竹茹以和胃降逆。
  3. 兼肺氣不降

    • 症狀:咳嗽氣逆。
    • 加減:加旋覆花、甜杏仁以降氣止咳。
  4. 陰虛火旺重證

    • 症狀:虛火上沖,煩躁口渴、目赤顴紅、嘔吐拒食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鎮逆和胃。
    • 方藥:金水六君煎加麥冬、代赭石,以養陰清熱、鎮攝浮陽。

相關概念
陰虛勞復屬「勞復」範疇,然其特點在於陰液虧虛為本,故治療需注重滋養腎陰,兼顧透邪或降火。與單純氣虛勞復或食復不同,辨證時須詳察陰傷程度及兼夾病邪,靈活用藥。

(參考《重訂廣溫熱論》及中醫內科學相關理論擴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