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虛痢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虛痢疾
陰虛痢疾為中醫痢疾證型之一,指痢疾遷延不癒,導致陰液嚴重耗傷之病證。《張氏醫通·卷七》明確記載此證,強調其病機在於濕熱久羈、化燥傷陰,或素體陰虧復感痢邪,形成本虛標實之候。
證候特徵:
- 熱象傷陰:午後潮熱或夜間熱勢加劇,口燥咽乾,渴喜冷飲而飲不解渴。
- 下痢特點:痢下五色膿血,質地稠黏滑膩,甚則純下鮮血;滑泄無度,肛門灼熱墜痛,顯露濕熱膠結、陰絡損傷之象。
- 局部徵兆:臍腹急痛綿綿,按之不減,反映陰血虧虛、筋脈失養。
- 舌脈診察:舌質紅絳少津,苔薄黃或剝落;脈細數無力,提示陰虛內熱而氣血已傷。
病機探微:
此證多由濕熱痢遷延失治,邪熱熾盛,灼傷營陰;或患者素稟肝腎陰虛,復感痢邪,形成「陰虛濕熱」交織之局。陰虛則陽亢,故夜熱加劇;津虧腸燥,濕熱搏結,故見膿血稠黏;滑泄無度乃腎陰虧竭、固攝無權所致。
治法方藥:
- 救陰洩熱:首重滋養肝腎之陰,兼清腸間濕熱。
- 駐車丸(《備急千金要方》):黃連、阿膠、當歸、乾薑,寒熱並用,滋陰止痢,適於陰虛夾濕熱之久痢。
- 阿膠連梅丸:黃連、烏梅、阿膠,酸甘化陰,苦寒堅陰,專治陰虛血痢之口渴腹痛。
- 黃連阿膠湯(《傷寒論》):黃連、黃芩、芍藥、阿膠、雞子黃,瀉心火滋腎陰,用於陰虛火旺之熱痢傷絡。
- 千金黃連湯:重用黃連配合生地、麥冬,強化養陰清熱之效。
配伍精要:
方中常以阿膠、生地、白芍等柔肝滋腎;黃連、黃柏清解腸熱;佐烏梅、石榴皮酸收固脫。若陰虧甚者,可加天冬、石斛;虛熱明顯者,酌配銀柴胡、地骨皮。此類方劑體現中醫「存陰為先、清熱為佐」的治療思路,契合吳鞠通「治痢必顧護胃陰」之訓。
古籍淵源:
除《張氏醫通》外,《醫宗金鑒》亦指出:「下痢陰傷,夜熱晡劇,救陰莫遲」,強調陰虛痢疾的辨證關鍵在於時程熱型與陰傷之徵。清代溫病學派更發展出「育陰清化」法,擴充了養陰藥與化濕藥的配伍運用,如熟地與黃連同用、芍藥與木香相伍,深化了對本證的認識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