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虛內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虛內熱
病證名,亦稱「陰虛發熱」,屬中醫內傷發熱範疇。其病機核心為陰液不足,陽氣相對偏亢,形成虛火內擾之證。《黃帝內經》所謂「陰虛則內熱」,即指此類因精血津液耗損,無以制約陽氣,而致虛熱由生的病理狀態。
病因病機
- 陰液虧耗:多因久病體虛、房勞過度、情志化火,或熱病後期耗傷陰津所致。
- 虛火內生:陰不制陽,陽氣浮越,呈現「本虛標熱」之象。此火非實火,乃陰虛不能涵養陽氣而生,故稱「虛熱」。
臨床表現
- 熱象特徵:潮熱(午後或夜間明顯)、五心煩熱(手足心熱、胸中煩悶)、夜熱早涼。
- 陰傷證候:口燥咽乾、顴紅唇赤、形體消瘦、盜汗(睡中汗出,醒後汗止)。
- 舌脈診察:舌質紅絳少津,苔少或剝脫,脈細數(陰虛內熱之典型脈象)。
辨證要點
需與陽虛發熱、氣虛發熱鑑別:
- 陽虛發熱多伴畏寒肢冷、舌淡胖;氣虛發熱常見勞累後熱勢加重、氣短乏力。
- 陰虛內熱以「熱由陰虧」為關鍵,兼具燥象與虛熱徵兆。
治療原則
以滋陰清熱為主,依虛火輕重分選方藥:
- 輕症(陰虧為主,虛火未熾):
- 方劑:六味地黃丸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滋補肝腎之陰,或百合固金湯(《慎齋遺書》)潤肺滋陰。
- 重症(虛火亢盛,熱象明顯):
- 方劑:青蒿鱉甲湯(《溫病條辨》)養陰透熱,或知柏地黃丸(《醫宗金鑒》)滋陰降火。
古籍論述
- 《景岳全書》:「陰虛者,水虧也,火因水虧而亢,故宜壯水以制陽光。」
- 《醫宗必讀》強調「治陰虛發熱者,當滋其陰而熱自退」,點明養陰為根本大法。
附:相關概念
- 陰虛火旺:較陰虛內熱更甚,除虛熱外,可見咯血、夢遺等「火性上炎」或「擾動精室」之證。
- 骨蒸潮熱:陰虛內熱嚴重時,熱感自骨內透發,多見於癆病(如肺結核中醫辨證)。
總言之,陰虛內熱乃陰陽失衡之象,臨床需細辨陰損程度與虛火表現,對證施治方能收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