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虛內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陰虛內熱,又稱陰虛發熱。是指由於體內陰液虧虛,水不制火所致的發熱證。

陰虛內熱的症狀主要表現為:

  • 兩顴紅赤:兩側面頰發紅。
  • 形體消瘦:體重減輕,消瘦。
  • 潮熱盜汗:午後或夜間出現潮熱,出汗,醒後汗止。
  • 五心煩熱:手心、腳心、心口等處感到發熱。
  • 夜熱早涼:夜間發熱,早晨涼快。
  • 口燥咽乾:口乾舌燥,咽喉乾燥。
  • 舌紅少苔:舌質紅,舌苔少。
  • 脈細數:脈搏細而數。

陰虛內熱的治療原則是養陰清熱,或滋陰降火。常用的中藥有:

  • 生地黃:滋陰涼血,清熱生津。
  • 麥冬:養陰潤肺,清心除煩。
  • 百合:養陰潤肺,清心安神。
  • 知母:清熱燥濕,生津止渴。
  • 黃柏:清熱燥濕,瀉火解毒。
  • 天冬:養陰潤肺,滋腎益精。
  • 沙參:養陰清肺,益氣生津
  • 玉竹:養陰潤燥,生津止渴。
  • 西洋參:補氣養陰,清熱生津。

陰虛內熱的飲食宜清淡,多吃蔬菜水果,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。可以多喝水,保持大便通暢。

陰虛內熱患者要注意休息,避免熬夜,勞累過度。要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
陰虛內熱是一種常見的中醫病證,如果出現相關症狀,建議及時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

以下是《黃帝內經》中關於陰虛內熱的論述:

  • 「陰虛則陽亢,陽亢則熱。」
  • 「陰虛則熱,熱則生風。」
  • 「陰虛則燥,燥則生火。」
  • 「陰虛則火旺,火旺則生諸病。」

陰虛內熱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病證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一系列的併發症,甚至危及生命。因此,如果出現相關症狀,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