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虛嘔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虛嘔吐

陰虛嘔吐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陰液虧虛、陽氣浮越上逆而引發的嘔吐症狀。此證屬本虛標實,陰虛為本,氣逆為標,其病機與臟腑陰虧、虛火內擾密切相關,尤以肝腎陰虛或胃陰不足為常見。

病因病機
《證治匯補·胸膈門》提到:「諸陽氣浮,無所依從,嘔咳上氣,此陰虛成嘔。」說明陰虛時,陰不制陽,虛陽上浮,無根之火擾動胃氣,導致胃失和降、氣逆作嘔。此類嘔吐多見於素體陰虧、久病耗陰,或熱病傷津者,陰液不足則胃絡失養,虛熱內生,上沖作嘔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乾嘔或嘔吐少量黏稠痰涎,伴有口燥咽乾、心煩失眠、顴紅潮熱、舌紅少津、脈細數等陰虛內熱之象。部分患者或兼見腰膝痠軟(腎陰虛)、脅痛隱隱(肝陰虛)等臟腑陰虛徵候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滋陰降逆為主,標本兼顧。常用《六味地黃湯》(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茯苓、丹皮)為基礎方,滋補肝腎之陰,佐以沉降之品引火下行。臨床常加石斛養胃陰、清虛熱;沈香質重沉降,降氣止嘔;若胃陰虧甚,可加麥冬、玉竹;虛火旺盛者,酌加知母、黃柏。

辨證延伸

  1. 肝陰虛嘔吐:兼見眩暈耳鳴、脅肋隱痛,可合一貫煎加減。
  2. 胃陰虛嘔吐:以口乾舌燥、胃脘灼熱為主,選用麥門冬湯合橘皮竹茹湯。

此證需與痰飲嘔吐肝氣犯胃嘔吐等實證嘔吐鑑別,後者多以痰濕壅滯或肝氣橫逆為病機,治法迥異。陰虛嘔吐之調理,重在柔潤養陰,佐以順氣,忌用辛燥耗液之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