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虛吐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虛吐血
病證名。見於清代程國彭《醫學心悟》,屬內傷吐血範疇,主因腎陰虧耗,水不制火,肝火上炎,灼傷肺絡所致。其病機核心在於真陰不足,虛火內熾,與《血證論》所言「色慾過度,陰虛火旺」之證相互呼應。

病因病機

  • 腎陰虧虛:縱慾過度、久病耗損或熱病傷陰,導致腎水不足,龍雷之火無制。
  • 肝火熾盛:腎陰虧虛,肝木失養,相火妄動,上灼肺金,迫血妄行。
  • 脈絡損傷:虛火燔灼肺絡,血不歸經,發為咯血或鮮紅血沫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反覆少量吐血,血色鮮紅,或夾泡沫,多伴隨午後潮熱、夜間盜汗。
  • 兼症:五心煩熱、顴紅咽乾、夢遺滑精、耳鳴失眠,舌質紅絳少津,脈象細數或浮芤。

中醫辨治要點

  1. 治則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,滋陰降火為本,佐以涼血止血。
  2. 代表方劑
    • 六味地黃丸加味: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滋補腎陰;丹皮、澤瀉清瀉虛火;可酌加蒲黃炭、藕節炭、阿膠等止血化瘀。
    • 涼血地黃湯(《外科正宗》):生地、黃連、黃芩等清熱涼血,適用於火熱偏盛者。
    • 清火滋陰湯(《壽世保元》):天冬、麥冬、生地、丹皮等,側重滋陰清熱。
    • 四生丸(《婦人良方》):生荷葉、生艾葉、生柏葉、生地黃,取其涼血止血之效。
    • 十灰散(《十藥神書》):大薊、小薊、側柏葉等炒炭存性,急則治標以止暴血。

證候鑑別

  • 與肺陰虛吐血相區別:肺陰虛多因燥熱傷肺,見乾咳少痰、痰中帶血,方選百合固金湯。
  • 與氣不攝血相鑑別:後者多見血色淡紅、氣短乏力,治宜歸脾湯補氣攝血。

現代相關疾病

本證常見於肺結核(肺癆咯血)、支氣管擴張(咯血)等屬陰虛火旺證型者,中醫治療可配合調理體質以減少復發。

(參考《中醫內科學》《血證論》及歷代醫家對陰虛失血之論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