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虛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虛痿
病證名。此證多因久病耗損、房勞過度,或情志失調,致肝腎陰虛,虛火內熾,筋骨失養而成。首見於《證治匯補·痿躄章》,屬中醫痿證範疇,與西醫所述之神經肌肉病變或代謝異常所致肌萎弱有相類之處。

病因病機
本證核心為陰虛火旺,其因有三:

  1. 肝腎虧虛:肝主筋,腎主骨,房勞傷精或久病及腎,陰精不足,筋骨失濡。
  2. 虛火灼絡:陰虛則陽亢,虛火內灼,經絡乾澀,肢體痿軟。
  3. 精血不運:陰血虧耗,血不榮筋,故見痿弱不用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足脛灼熱,上衝腿膝,下肢酸軟無力,步履困難,久立則劇。
  • 兼症:頭暈目眩、耳鳴健忘、咽乾口燥、潮熱盜汗,舌質紅絳少苔,脈細數或弦數。
  • 特徵:此證與濕熱痿之沉重困倦不同,乃以「燥熱痿軟」為辨證關鍵。

中醫治法
滋陰降火、補益肝腎為主,分證論治:

  1. 陰虛熱盛型

    • 方藥:知柏地黃丸(《景岳全書》)合虎脛骨丸,滋腎陰而瀉相火。
    • 加減:若筋急拘攣,酌加龜板、鱉甲以柔筋;虛火上炎甚者,加玄參、地骨皮。
  2. 精血虧極型

    • 方藥:滋陰大補丸(《類證治裁》)或左歸丸,填精補髓,壯水制陽。
    • 加減:兼氣虛者,加人參、黃耆;若髓枯痿廢,合用牛骨髓、鹿角膠。
  3. 兼血瘀絡滯

    • 陰虛日久,絡脈瘀阻者,佐以四物湯加丹參、雞血藤,養血通絡。

古籍選方

  • 《丹溪心法》補陰丸:側重黃柏、知母清熱,熟地、龜板滋陰,適用於陰虛火動之痿。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滋陰八味丸:以六味地黃丸為基,加知母、黃柏,標本兼治。

鑑別要點
需與濕熱痿(苔黃膩、肢體困重)、氣虛痿(神疲氣短、脈弱)及瘀血痿(固定刺痛、舌黯)相區分。陰虛痿之熱象為虛熱,多伴陰液虧耗之徵。

附:痿證廣義
痿證泛見於《素問·痿論》,分五痿(皮、脈、筋、肉、骨),陰虛痿屬骨痿範疇,與腎關聯尤密。後世醫家擴充其治,如張景岳重補真陰,朱丹溪主瀉火存陰,均為本病證治要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