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虛胃脘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陰虛胃脘痛

陰虛胃脘痛為中醫病證名,是指胃脘出現疼痛的情況,通常由病程久延或是長期受到情緒不良的影響而導致陰虛,進而引發胃脘痛。這個病證的表現常常是疼痛持續纏綿難以緩解,舌頭紅腫口乾,有時會出現嘈雜聲,大便乾結等症狀。治療方面,主要是要養陰和胃,同時可以適當使用泄肝的方法。推薦使用的方劑是一貫煎合芍藥甘草湯。另外,需要注意的是應避免使用香燥、疏氣的藥物。

陰虛胃脘痛的病因主要是因為陰虛與火旺以及肝氣鬱滯。陰虛火旺指的是陰虛的情況下火氣太旺盛,這樣就會使胃的陰氣不足,無法正常滋養胃部,最終引起胃脘痛。肝氣鬱滯則是指肝氣不順暢,逆流擾胃,造成胃脘痛的現象。

陰虛胃脘痛的臨床表現主要是胃脘出現疼痛,疼痛時常發生且持續,舌頭呈紅色,口乾,有時會出現嘈雜聲,大便乾結等症狀。

治療陰虛胃脘痛的方法是需要養陰和胃,同時使用泄肝的方法。方劑一貫煎合芍藥甘草湯是很好的選擇。其中,一貫煎的成分包括生地、熟地、山藥、山茱萸、澤瀉、茯苓、丹皮、白芍、天冬、麥冬、五味子,具有滋陰補腎,養血潤燥的功效。芍藥甘草湯則主要由白芍、甘草組成,具有養血,和緩緩急,止痛的作用。

在預防陰虛胃脘痛方面,可以注意以下幾點:

  1. 飲食宜清淡,減少食用辛辣、油膩、生冷等刺激性食物。
  2. 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3. 適當運動,增強身體素質。
  4. 定期進行體檢,早期發現疾病,早期治療。

陰虛胃脘痛是一種常見的胃部疾病,若出現相關症狀,應盡早就醫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