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虛胃脘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虛胃脘痛
陰虛胃脘痛為中醫證名,指因陰液虧虛、胃失濡養所致之胃脘疼痛。此證多由久病遷延、情志鬱久化火、或熱病傷陰等因素,導致胃陰不足,絡脈失於滋潤,虛熱內擾而發病。其特徵為胃脘隱痛或灼痛,纏綿難癒,且多伴隨陰虛內熱之象。
病因病機
- 久病耗陰:胃病日久,反覆發作,或過用辛溫香燥之藥,損傷胃陰。
- 鬱火傷陰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灼傷胃陰。
- 熱病後期:外感熱病餘熱未清,或素體陰虛,胃絡失養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胃脘隱痛或灼痛,時輕時重,空腹時加劇,得食稍緩。
- 兼症:口燥咽乾,舌紅少津,或有裂紋;時感胃中嘈雜似飢,但納食不多;大便乾結,形瘦乏力。
- 舌脈:舌質紅絳,苔少或剝脫,脈細數或弦細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「養陰益胃、緩急止痛」為主,佐以疏肝清熱,忌用辛香溫燥之品,以免更傷陰液。
- 主方:一貫煎(《續名醫類案》)合芍藥甘草湯(《傷寒論》)。
- 一貫煎滋陰疏肝,方中北沙參、麥冬、生地養陰生津;當歸、枸杞滋養肝血;川楝子疏肝泄熱。
- 芍藥甘草湯酸甘化陰,柔肝緩急,擅治陰虛筋脈失養之疼痛。
- 隨證加減:
- 若陰虛甚者,加石斛、玉竹以增益胃生津之效。
- 虛熱明顯者,酌加知母、地骨皮清虛熱。
- 胃酸嘈雜,可配烏梅、木瓜酸斂和胃。
相關鑑別
- 氣滯胃脘痛:痛勢脹滿,噯氣後減輕,脈弦,治宜疏肝理氣。
- 脾胃虛寒痛:隱痛喜溫按,舌淡苔白,治宜溫中散寒。
陰虛胃脘痛屬內傷虛證,調治需耐心,用藥宜甘涼濡潤,使陰液漸復而胃痛自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