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虛小便不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虛小便不利
定義
陰虛小便不利屬中醫病證名,指因肺、肝、腎陰液虧虛,導致氣化失司、水液代謝失常所致的小便排出不暢。此證首見於《症因脈治·卷四》,其病機核心在於陰虛內熱,津液耗傷,進而影響水道的通調與排泄。
病因病機
- 肺陰不足:肺為水之上源,主通調水道。肺陰虧虛則津液化生不足,水液輸布失常,上源枯竭則下水不利,形成「無水可行」之勢。
- 肝陰不足:肝主疏泄,協調水道氣機。肝陰不足則疏泄失職,氣機鬱滯,水液難以正常施洩。
- 腎陰不足:腎為水臟,主司二便。腎陰虧耗則下焦虛熱內生,津液被灼,膀胱失養,水液停滯而小便艱澀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小便量少、排出困難,或点滴不通。
- 兼症:
- 陰虛內熱:午後潮熱、顴紅盜汗、咽乾口燥。
- 肺陰虛證:咳嗽少痰、聲音嘶啞。
- 肝陰虛證:目乾澀、脅肋隱痛。
- 腎陰虛證:腰膝痠軟、耳鳴健忘。
- 舌脈:舌紅少苔,脈細數或弦細。
證型與治法
-
肺陰不足證
- 特徵:小便不利伴乾咳無痰、氣短乏力。
- 方藥:
- 生脈散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益氣生津。
- 人參固本丸(人參、生地、熟地、天冬、麥冬)滋肺補腎。
-
肝陰不足證
- 特徵:小便澀滯、情緒焦躁、目澀昏花。
- 方藥:海藏四物湯(當歸、白芍、川芎、熟地)合加減一貫煎(北沙參、麥冬、枸杞)滋肝柔筋。
-
腎陰不足證
- 特徵:小便短赤、腰膝痠軟、五心煩熱。
- 方藥:知柏天地煎(知母、黃柏、生地、熟地)加龜板膠,滋陰降火。
-
肝腎陰虛兼證
- 特徵:小便不利兼見眩暈耳鳴、失眠多夢。
- 方藥:肝腎丸(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)補益肝腎。
古籍佐證
- 《症因脈治》指出:「陰虛則陽無所附,津液耗竭,故水道閉澀。」強調陰虛火旺、津枯液涸為病本。
- 《景岳全書》提到:「真陰虧損,則膀胱乾涸,小便自難。」說明腎陰與膀胱氣化的密切關係。
現代中醫補充
陰虛小便不利常見於慢性泌尿系統疾病(如間質性膀胱炎)、糖尿病陰虛型或長期熬夜耗傷陰液者。治療上除滋陰外,可佐以少量淡滲利水藥(如茯苓、通草),以「寓通於補」,避免峻利傷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