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骨枯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大骨枯槁

證名,首見於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,為中醫描述形體極度衰敗之重症。其病機核心在於腎氣衰敗,累及全身骨骼、肌肉及氣血運行,屬「五臟敗象」之一,多見於慢性消耗性疾病末期或惡液質患者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腎精虧竭
    腎主骨生髓,為先天之本。若久病耗傷,或稟賦不足,致腎精枯涸,骨骼失養,則見「大骨枯槁」之形。
  2. 氣血兩虛
    脾胃衰敗,後天化源匱乏,氣血無以濡養周身,肌肉削脫,骨骼突顯。
  3. 真臟脈現
    依《內經》所述,此症多伴「真臟脈」見,提示臟氣外泄,病涉根本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形體徵象
    全身骨骼關節明顯外露,肩垂項傾,腰脊軟弱,膝關節痿弱難支。
  • 肌肉萎削
    形瘦如柴,皮膚乾枯無澤,甚者「脫肉破䐃」(肌肉消盡,肘膝等高骨處皮膚薄破)。
  • 兼症
    可伴氣息低微、精神萎靡、毛髮焦枯等氣血大虧之候。

辨證要點

此症屬「虛勞」之極期,需分判病位深淺:

  • 腎精虧為主:腰膝酸軟、齒搖髮落,脈沉細弱。
  • 脾胃敗為主:納呆便溏、氣短聲低,脈虛大無根。

古籍論述

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言:「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,胸中氣滿,喘息不便,其氣動形,期六月死。」指出此症預後險惡,若兼見真臟脈象,多提示臟氣將絕。

相關病證

  • 痿證:日久不癒,精血耗傷,可漸成此候。
  • 虛損:癆瘵、腫瘤晚期等,氣血津液耗竭,終致「大骨枯槁」之態。

此症反映人體精氣潰散,屬中醫「形神俱敗」之危候,臨床需結合四診,細察病機演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