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虛眩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虛眩暈

病證名,屬中醫眩暈證型之一,因陰液虧虛、精血不足,導致虛陽上擾或清竅失養所致。此證常見於素體陰虛、久病耗陰,或過度勞累、情志化火灼陰者,其病理核心在於「陰虛則內熱,虛熱上亢」,發為眩暈。

病因病機
《雜症會心錄·眩運》載:「如縱慾無節而傷陰,脫血過多而傷陰,癰膿大潰而傷陰,崩淋產後而傷陰,金石破傷、失血痛極而傷陰,老年精衰、勞倦日積而傷陰,大醉之後、濕熱相乘而傷陰……蓋蒂固則真水閉藏,根搖則上虛眩僕。」指出陰虛眩暈多因以下因素耗傷陰精:

  1. 房勞過度:腎陰為一身陰液之本,縱慾耗精劫陰,腎陰虧則肝陽偏亢,風陽上擾。
  2. 失血傷陰:如崩漏、產後失血,或外傷失血,致肝腎陰血不足,頭目失養。
  3. 久病及年老:慢性疾病耗損真陰,或年老精血自衰,髓海空虛,發為眩暈。
  4. 濕熱灼陰:長期嗜酒或濕熱內蘊,暗耗陰液,陰虛火動,上沖頭目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頭暈目眩,時作時止,遇勞加劇,伴有頭部空虛感或脹痛。
  • 兼症:五心煩熱、顴紅潮熱、夜間盜汗、口燥咽乾、耳鳴健忘、腰膝痠軟。
  • 舌脈:舌質紅少津,苔少或剝脫,脈細數或弦細。

證候分析
陰虛則陽亢,虛火內擾,故見眩暈伴虛熱之象;腎陰虧虛,髓海不足,則頭暈綿綿;陰虛不能制陽,肝陽上亢,故面赤耳鳴;陰虛內熱,迫津外泄,故潮熱盜汗。

治法與方藥
治宜「滋陰降火,涵養肝腎」,以恢復陰陽平衡:

  • 主方
    • 知柏地黃湯(《醫宗金鑒》):六味地黃丸加知母、黃柏,適用於陰虛火旺明顯者,能滋腎陰、清虛火。
    • 滋陰降火湯(《萬病回春》):含生地、當歸、白芍、天冬等,長於養血滋陰,兼清虛熱。
  • 加減法
    • 若肝陽亢盛,加鉤藤、石決明以平肝潛陽。
    • 兼心血虛者,合用天王補心丹。
    • 腎精虧甚,加龜板、鱉甲、枸杞子以填精補髓。

相關證型鑑別

  • 腎虛眩暈:偏重腎氣不足,兼見畏寒肢冷、夜尿頻多等陽虛證。
  • 氣血兩虛眩暈:以面色蒼白、神疲乏力為主,脈象虛弱,無明顯熱象。

陰虛眩暈病程較長,調治需注重滋養與清降並行,使陰液得復,虛火自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