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虛牙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虛牙痛

病名釋義: 陰虛牙痛,屬中醫齒科疾患之一,係因肝腎陰精虧損,虛火上炎,燔灼齒齦所致。《景岳全書》有云:「腎主骨,齒者骨之餘」,揭示齒與腎之密切關聯。此症特徵為疼痛隱隱,病程綿長,每於夜間加劇,乃陰虛火擾之典型表現。

病因病機:

  1. 肝腎陰虧:久病耗陰、房勞過度或稟賦不足,致肝腎陰液虧耗
  2. 虛火內生:陰不制陽,相火妄動,循經上炎齒齦
  3. 胃陰不足:足陽明胃經環繞齒齦,胃陰虧虛亦能導致虛火灼齒

臨床表現:

  • 主症:牙齒隱隱作痛,時作時止,入夜痛甚
  • 兼症:
    • 虛熱征象:顴紅潮熱,五心煩熱,口乾咽燥
    • 陰虛體征:舌質紅絳少津,苔薄黃或無苔,脈細數
    • 腰膝症狀:腰膝酸軟,頭暈目眩(肝腎陰虛見症)
    • 牙齦變化:齒齦微腫不顯,或見齒根微露

辨證要點:

  1. 辨疼痛性質:隱痛、空痛與實火牙痛之劇痛有別
  2. 察發作特點:夜間加重乃陰虛證重要指徵
  3. 審舌脈特徵:舌紅少津、脈細數為陰虛火動之候

治療法則: 滋陰降火為主,輔以固齒止痛

常用方劑:

  1. 知柏地黃丸加減

    • 基礎組成:熟地、山萸肉、山藥、澤瀉、丹皮、茯苓、知母、黃柏
    • 加減法:
      • 齒搖明顯:加骨碎補、杜仲
      • 口乾甚者:加麥冬、石斛
      • 虛火亢盛:加玄參、地骨皮
  2. 玉女煎化裁(兼胃陰不足者)

    • 石膏、知母、麥冬、生地、牛膝
  3. 左歸飲加減(純陰虛無火者)

    • 熟地、枸杞、山萸肉、茯苓、山藥、甘草

相關鑑別:

  1. 胃火牙痛:痛勢劇烈,牙齦紅腫,伴口臭便秘
  2. 風火牙痛:突发腫痛,遇風加重,兼表證
  3. 氣虛牙痛:隱痛綿綿,遇勞加重,氣短乏力

調養要則:

  • 節制房事,避免過勞傷陰
  • 忌食辛辣溫燥之物
  • 宜服滋陰之品如秋梨、銀耳

(按:此症與「虛火牙痛」概念相通,然細究之,陰虛牙痛更強調肝腎陰虧之本,而虛火牙痛廣義包含其他臟腑陰虛所致者,《中醫內科學》將之列為齒痛常見證型之一,臨床須詳辨之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