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虛陽浮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虛陽浮
陰虛陽浮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,指人體陰液虧虛,無法制約陽氣,導致虛陽不潛、浮越於上的病理狀態。此病機源自《黃帝內經》「陰平陽祕」理論,強調陰陽平衡為健康之基,若陰分不足,則陽失所依,虛火上擾而致病。
病機與證候特點
陰虛陽浮的核心在於「本虛標實」:
- 本虛:腎陰或肝陰虧損,精血不足,陰不涵陽。
- 標實:虛陽浮越,化熱上擾,表現為上焦或頭面部的「熱象」。
常見症狀包括頭暈目眩、顴紅如妝、唇赤如丹、目澀耳鳴、咽喉乾痛、牙齦浮腫等。此類熱象多為虛火,與實火之紅腫疼痛劇烈有別,可從病程久暫與舌脈辨之(舌紅少苔,脈細數)。
與相關證候鑑別
- 陰虛火旺:同屬陰虛,但火旺者可見五心煩熱、夜間盜汗等全身虛熱之症,而陽浮更著重於陽氣上越的局部徵象。
- 肝陽上亢:雖有頭暈目眩,但肝陽上亢多兼頭脹痛、急躁易怒,屬陰虛兼肝陽亢動,病位在肝;陰虛陽浮則以虛陽外越為主,病位與腎陰關係更密切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當以「滋陰潛陽」為原則,依據病位選方:
- 腎陰虧虛為主:選用六味地黃丸(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)為底,加潛鎮之品如牡蠣、石決明。若虛火明顯,可合知柏地黃丸以降火。
- 肝腎陰虛兼陽浮:杞菊地黃丸加鉤藤、白蒺藜,既滋養肝腎,又平抑浮陽。
- 心肺陰虛火浮:天王補心丹加減,配合磁石、珍珠母以引火歸元。
中醫理論延伸
陰虛陽浮的機轉,可從「龍雷之火」理解。明代張景岳提出「陰虛陽無所附」,腎中真陰不足,則命門之火失於潛藏,如雷火騰空,非苦寒可折,需滋陰配陽,方能引火歸原。此理論亦解釋為何此證禁用單純清熱,以免更傷其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