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虛陽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虛陽亢
陰虛陽亢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,指人體內精血或津液虧損,導致真陰不足,陰不制陽,陽氣失去制約而浮越於外,呈現相對亢盛的病理狀態。此證多因久病耗傷陰液、房勞過度、情志鬱久化火,或熱病後期陰液未復所致,其本質為虛熱內生,陰陽失衡。
病因病機
陰虛陽亢的形成,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:
- 精血耗損:長期慢性疾病、過度勞累,或失血過多,導致肝腎陰精虧虛。
- 津液不足:熱病後期陰液耗傷,或素體陰虛,津液生化不足,無法濡養臟腑。
- 情志化火:憂思鬱怒,五志過極,肝鬱化火,暗耗陰血,使陰不涵陽。
- 房勞過度:腎精過度耗泄,腎陰虧損,相火妄動,擾動心神及下焦。
臨床表現
陰虛陽亢的典型證候包括:
- 虛熱內擾:骨蒸潮熱、午後顴紅、夜間盜汗、五心煩熱(手心、腳心、胸口)。
- 陽亢之象:煩躁易怒、頭暈目眩、耳鳴如蟬、失眠多夢。
- 下焦虛火:男子遺精、陽強易舉,女子夢交、月經先期量少。
- 形體失養:形體消瘦、口乾咽燥、皮膚乾燥、舌紅少津、脈細數。
治法與用藥
治療上以「育陰潛陽」為主,旨在滋補真陰,涵斂浮越之陽氣。
- 滋陰:常用藥物如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天冬、麥冬、枸杞子,以填補肝腎之陰。
- 清虛熱:選用知母、黃柏、地骨皮、青蒿,清除陰虛所生之內熱。
- 潛陽:配伍龍骨、牡蠣、龜板、石決明等質重沉降之品,鎮攝亢奮之陽。
- 代表方劑:
- 六味地黃丸(基礎滋陰方)加減,適用於腎陰虧虛為主者。
- 知柏地黃丸(六味地黃丸加知母、黃柏),適用於陰虛火旺顯著者。
- 天麻鉤藤飲,若兼肝陽上亢頭暈目眩,可配合平肝潛陽之品。
辨析要點
陰虛陽亢需與其他類似證候鑒別:
- 陰虛火旺:偏重於虛火內生,如口瘡、咽痛,但陽亢之象較輕。
- 肝陽上亢:多因肝腎陰虛導致,但以眩暈、頭脹痛等陽亢於上症狀為主,未必伴隨嚴重陰虛表現。
- 氣虛發熱:雖有發熱,但屬氣虛不固,無陰虛之舌紅脈數。
此證候反映了中醫「陰陽互根」的理論,陰液虧虛則陽氣失於依附,治本之道在於滋養陰液,使陽氣得以內守,恢復陰陽平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