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虛則內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虛則內熱,是中醫病因病理學重要術語,闡述因體內陰液虧損,陽氣相對亢盛,化生虛熱的病理機制。此概念源於《素問·調經論》,黃帝問岐伯:「陰虛何以生內熱?」岐伯答曰:「有所勞倦,形氣衰少,穀氣不盛,上焦不行,下脘不通,胃氣熱,熱氣熏胸中,故內熱。」揭示勞倦耗傷、中焦失調與陰虛內熱的關聯。
核心病機解析
- 陰液不足,陽亢化熱
中醫理論中,陰主濡潤、寧靜,能制約陽氣。若久病、熬夜、房勞過度,或熱病傷陰,致陰精虧耗,則陽氣失於涵養,虛陽浮越,表現為「虛火內擾」之象。此時之熱非實火亢盛,乃陰不制陽所致,故稱「內熱」或「虛熱」。 - 勞倦傷脾,升降失司
《調經論》特別指出「勞倦形衰」與「穀氣不盛」的關聯。過勞耗氣,脾失健運,水穀精微化生不足,陰血乏源;且中焦氣機壅滯(上焦不行、下脘不通),胃氣鬱而化熱,上熏胸膈,加重熱象。此現象既含「氣虛發熱」,亦與陰虛互為因果。 -
臟腑定位與病證特點
陰虛內熱常與特定臟腑相關:- 肺陰虛:乾咳少痰、咽燥聲嘶
- 心陰虛:心悸煩熱、眠差多夢
- 肝陰虛:目乾眩暈、脅痛隱隱
- 腎陰虛:腰膝痠軟、潮熱盜汗
共通特徵為午後熱甚、兩顴潮紅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等虛熱之象。
與相似證候鑑別
- 陽虛發熱:雖見低熱,但伴畏寒、肢冷、舌淡胖,屬陰盛格陽。
- 氣鬱化火:情志誘發,胸脅脹痛明顯,脈弦數,熱象偏實。
- 濕溫發熱:身熱不揚、舌苔厚膩,與陰虛之燥熱迥異。
經典理論延伸
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釋:「陰虛者,陽必湊之,故少氣時熱而汗出。」說明陰虛內熱常兼氣短、自汗等氣陰兩虛表現。明代張景岳則提出「陰虛者,水虧其源」,強調補腎填精為治本之途,如六味地黃丸等方劑之應用。
此理論在臨床指導溫病後期調養、癆瘵(肺結核)證治及現代慢性疲勞症候群辨證中,具重要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