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虛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虛證

陰虛證為中醫重要病證之一,指人體內陰液(包括津液、精血等)不足,導致陰不制陽,虛熱內生的病理狀態。其理論淵源可追溯至《內經》,《素問·調經論》已有「陰虛則內熱」之記載,後世醫家如張景岳等進一步闡發,形成完整的辨證體系。

病因病機

陰虛證的形成,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1. 先天不足:腎陰虧虛,真陰耗損,常見於素體虛弱或先天稟賦不足者。
  2. 熱病傷陰:外感溫熱病邪,或內傷久病化熱,灼傷陰液,導致肺胃陰傷或肝腎陰虧。
  3. 久病耗損:慢性疾病(如勞嗽、消渴、失血等)長期消耗,陰血虧虛。
  4. 情志過極:五志化火,暗耗陰精,尤其肝鬱化火易致肝腎陰虛。
  5. 房勞過度:腎精耗泄過度,精髓不足,引發陰虛火旺之證。

臨床表現

陰虛證的典型症狀可分為全身表現與臟腑局部症狀:

  • 全身症狀:形體消瘦,骨蒸潮熱(午後或夜間發熱),盜汗(睡中汗出,醒後即止),五心煩熱(手心、足心及心胸灼熱),兩顴潮紅,口燥咽乾,舌紅少津或舌絳無苔,脈細數(脈細弱而數)。
  • 臟腑兼證
    • 肺陰虛:乾咳少痰,或痰中帶血,聲音嘶啞。
    • 心陰虛:心悸怔忡,失眠多夢,舌尖紅赤。
    • 肝陰虛:目乾澀昏花,肢體麻木,眩暈耳鳴。
    • 腎陰虛:腰膝痠軟,遺精早泄,髮脫齒搖。
    • 胃陰虛:饑不欲食,胃脘嘈雜,大便乾結。

治療原則與方劑

陰虛證的治療以「滋陰養液」為大法,根據病位及兼證不同,選用相應方藥:

  1. 滋補肺陰

    • 沙參麥冬湯(《溫病條辨》):適用於肺胃陰傷,乾咳少痰者。
    • 養陰清肺湯:主治肺陰不足兼有虛熱。
  2. 滋養心陰

    • 天王補心丹(《攝生秘剖》):用於心陰虧虛,虛煩失眠。
  3. 柔肝滋陰

    • 一貫煎(《續名醫類案》):針對肝陰不足,脅痛隱隱。
    • 杞菊地黃丸:適用於肝腎陰虛,目澀昏花。
  4. 補益腎陰

    • 左歸飲(《景岳全書》):填補腎精,滋陰補髓。
    • 大補陰丸(《丹溪心法》):降虛火,益真陰。
  5. 脾胃陰虛

    • 益胃湯(《溫病條辨》):專治胃陰虧損,納少便結。

補充說明

陰虛證的發展若未及時調理,可能進一步演變為「陰虛火旺」或「陰虛陽亢」,此時虛火更盛,可見咯血、崩漏、煩躁狂亂等重症。此外,陰虛與血虛常相互影響,但陰虛更偏重於津液精虧及虛熱徵象,而血虛則以面色蒼白、唇甲色淡等營血不足為主,二者需細辨。

歷代醫家對陰虛證的論述極具特色,如朱丹溪強調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,張景岳提出「真陰之象」與「真陰之病」的辨證要點,均對臨床診療具有重要指導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