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癬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癬

陰癬,中醫病名,指發於股內側、陰囊等部位的皮膚疾患,屬「癬」之一類,亦稱「股癬」。此病名見於清代《外治壽世方》卷三,多因風、熱、濕三邪外侵肌膚,蘊結日久,化生濕毒,鬱滯經絡而成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陰癬之發,主要責之於濕熱內蘊,兼感風邪。濕性黏滯,易下注於陰股;熱邪燔灼,熏蒸肌膚,加之風邪走竄,故見皮膚丘疹、水皰,並伴劇癢。若久病不癒,濕熱化燥,可致局部皮膚粗糙脫屑;或濕毒纏綿,反覆發作,蔓延至臀部、肛周。

臨床表現
初起患處可見紅色丘疹或小水皰,逐漸擴大為邊緣清晰之紅斑,表面覆有細薄鱗屑,瘙癢劇烈,尤以濕熱環境或夜間為甚。好發於大腿內側,常對稱分布,若失治可擴散至陰囊、會陰等處,甚則浸潤增厚,形成苔蘚樣變。

治療方法
以清熱燥濕、祛風殺蟲為主,多採外治法:

  1. 藥液外塗:選用祛風除濕之癬藥水,如《醫宗金鑒》所載之雄黃解毒湯加減,或以雄黃研末浸陳醋,外擦患處。
  2. 散劑敷貼:可配合青黛散、二妙散等清熱利濕之品,調敷局部。
  3. 薰洗療法:以苦參、黃柏、蛇床子等煎湯乘熱薰洗,滌除濕毒。

病機轉歸
此症多屬黴菌感染(中醫稱「濕毒蟲蝕」),若正氣充足,外治得當,濕熱漸消則可向癒;若遷延日久,濕熱傷陰,或患者素體脾虛濕盛,易轉為慢性,纏綿難癒。

古籍溯源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癬乃風熱濕蟲四者為患……其形如雲朵,頑硬且癢。」與陰癬病機相通,均強調風濕熱合邪致癬之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