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血,乃中醫理論中對血液之別稱,以其有形質、屬陰性之特質而得名。《靈樞·通天》有云:「太陰之人,多陰而無陽,其陰血濁,其衛氣澀。」此論不僅點明陰血之屬性,更揭示其與體質、氣機之深刻聯繫。
陰血之基本概念
陰血為人體精微物質之一,由水穀精微化生,經脾之運化、心之化赤、肝之藏蓄,而生成營血。其性屬陰,主濡養周身,內至五臟六腑,外達皮肉筋骨,具滋潤、營養之效。《難經》所謂「血主濡之」,即言陰血之功用。
陰血與臟腑之關係
- 肝藏血:肝為血海,主貯藏與調節陰血,其疏泄功能關乎血行通暢。若肝血不足,可見眩暈、目澀、經少等症。
- 心主血:心氣推動陰血循脈而行,心血充盈則神志安定,反之則心悸失眠。
- 脾統血:脾氣固攝陰血,使血行脈中而不妄溢。脾虛失統,易致便血、崩漏等血證。
- 腎精化血:腎藏精,精血互化,故腎精虧虛每見血虛之候,如髮枯、耳鳴。
陰血異常之表現
- 陰血虛:多因生成不足或耗損過度,症見面色苍白、唇甲色淡、心悸怔忡、經量稀少等,治宜滋陰養血,如四物湯、當歸補血湯。
- 陰血瘀滯:氣滯、寒凝或熱灼致血行不暢,可見疼痛如刺、舌紫暗、月經血塊等,宜活血化瘀,方如血府逐瘀湯。
- 陰血濁滯:如《靈樞》所言「陰血濁」,多因痰濕或污濁之邪混入血分,致膚色晦暗、苔膩脈濡,需化濁通絡,配合祛濕藥。
陰血之診察要點
望診重面色、唇甲、舌質;切診察脈象細弱或澀滯;問診留意眩暈、麻木、月經狀況。臨牀常將陰血與氣、津液等互參,辨其虛實寒熱,以定治法。
陰血之論,深植於中醫「陰陽五行」與「氣血津液」體系中,其調攝不僅關乎局部病候,更是整體平衡之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