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閉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閉藏」詳解
「閉藏」為中醫重要概念,源自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:「冬三月,此謂閉藏。」意指冬季自然界陽氣內斂、萬物潛藏之狀態,亦對應人體生理活動趨向內收、蓄積能量的特質。此概念不僅涵蓋季節養生法則,更延伸至臟腑功能、氣血運行及病理機轉等層面。
閉藏與自然規律
中醫強調「天人相應」,冬季天地之氣閉塞,草木凋零,蟲獸蟄伏,呈現「藏而不泄」之象。人體順應此道,陽氣潛藏於內,陰氣盛於外,以備來年春生夏長之需。《素問》稱「無擾乎陽」,即冬季宜減少耗散,避免過度活動或情志外露,以固護陽氣。
閉藏與臟腑功能
- 腎主閉藏
冬季對應五臟之「腎」,腎為先天之本,主藏精、主水、納氣。《類經》云:「腎者主蟄,封藏之本。」腎精宜充盈固密,過度耗損(如勞倦、房事不節)易致精虧陽衰,違背閉藏之道。 -
與其他臟腑關聯
- 肝:肝主疏泄,但冬季需與腎之閉藏協調,避免疏泄太過而耗陰血。
- 心:心火需下濟腎水,形成「水火既濟」,若心陽浮越則擾動閉藏之機。
氣血津液之閉藏
冬季人體氣血趨向內聚,腠理緻密,汗液減少,此為津液閉藏之表現。若冬季反常汗出(如盜汗),多因陰虛陽亢或衛氣不固,導致閉藏失職。
病理意義
閉藏失常可引發多種病證:
- 陽氣不藏:虛陽外越,見畏寒肢冷而面赤煩躁(真寒假熱)。
- 精關不固:遺精滑泄、小便頻數,責之腎失封藏。
- 表虛不固:易感外邪,因衛氣斂藏不足,抗邪力弱。
養生應用
《內經》提出「早臥晚起,必待日光」為冬季起居準則,飲食宜溫補(如羊肉、核桃),並注重精神內守,避免情志過激。此皆為順應閉藏之道的具體實踐。
「閉藏」一詞體現中醫對生命節律的深刻觀察,強調人體與自然同步的整體觀,亦為冬季養生及腎系疾病調治之核心理論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