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陽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陽刺
陰陽刺,又稱偶刺,為中醫針刺手法之一,屬古代「九刺」範疇,首見於《靈樞·官針》。其法強調陰陽調和、經氣相濟,透過特定的進針方式與配穴原則,以達平衡陰陽、疏通經絡之效。
名詞淵源與理論依據
- 經典記載:
《靈樞·官針》載:「偶刺者,以手直心若背,直痛所,一刺前,一刺後,以治心痹。」此刺法以「前後對應」為核心,如胸腹(陰)與腰背(陽)相互呼應,符合中醫「陰陽互根」之理論。 - 陰陽學說應用:
- 配穴原則:取穴時注重「陰陽配對」,如胸前(屬陰)膻中配背部(屬陽)至陽,或腹部中脘配腰部命門,使經氣前後貫通。
- 針刺手法:進針深淺依陰陽屬性調整,陽證多淺刺以瀉其熱,陰證多深刺以引陽氣。
操作特點與臨床應用
-
雙針並用:
陰陽刺需同時或先後於相互對應的陰陽兩處施針,如治心痹時,前刺巨闕(任脈,屬陰),後刺心俞(膀胱經,屬陽),以調和心氣。 - 經絡選擇:
常選用任督二脈或背俞穴與募穴相配,如肺病取中府(募穴,屬陰)配肺俞(背俞穴,屬陽),強化臟腑氣機流通。 -
辨證施治:
- 氣滯血瘀:配合行針手法,如撚轉補瀉,以助氣血運行。
- 陰陽偏衰:虛證可加灸法,如溫灸背部陽穴以助溫陽。
與其他刺法之區別
陰陽刺與報刺(刺而再刺以應痛處)、恢刺(緩解筋脈拘急)不同,其獨特性在於強調「陰陽雙向調節」,而非單一止痛或鬆筋。
此刺法體現中醫「從陰引陽,從陽引陰」的治療思想,後世延伸至「俞募配穴」「前後配穴」等理論,廣泛運用於內科雜病與痹症治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