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陽二氣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陽二氣疽

陰陽二氣疽為中醫外科病證之名,屬癰疽之一類,首載於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四。此證多因內傷七情,致使榮衛失調,氣血運行不暢,邪毒蘊結於背部而成。其病灶表現多變,或大或小,或腫脹或消散,或柔軟或堅硬。初起時,患者常見寒熱往來,伴隨大渴,然神志尚清,脈象洪數;若局部腫物高突,約十餘日膿成者,屬順證,預後較佳。反之,若患者無口渴之感,神志昏憒,腫物平塌漫散,脈細無力,膿液難成,且不思飲食者,則為逆證,病情較為險惡。

病因病機
此證之發,與七情內傷密切相關。情志失調可導致肝氣鬱結,影響氣機升降,進一步使營衛之氣運行失序,氣滯血瘀,化熱成毒,凝聚於背部肌腠之間,終致癰疽形成。此外,若體質偏虛,正氣不足,外邪易乘虛而入,與內在鬱熱相搏,亦可能誘發此疾。

證候特點

  • 順證:初期寒熱交替,口渴引飲,神清脈洪,局部腫勢高突,色赤焮熱,易潰膿,膿出稠厚黃白,潰後瘡口漸斂。
  • 逆證:身無大熱,口不渴,甚至神識昏蒙,局部腫勢平塌,色黯不鮮,膿難成或膿出清稀,瘡口難斂,脈象細弱無力。

治療原則
此證治療當辨順逆,以調和陰陽、疏泄毒邪為要。順證者,可參照外癰治法,清熱解毒、托裏排膿為主,方選黃連解毒湯、仙方活命飲加減;若屬逆證,則需益氣托毒、扶正祛邪,可選用托裏消毒散或十全大補湯化裁。外治方面,初起宜清熱消腫,可用金黃散外敷;膿成後當切開引流,並以祛腐生肌之藥換藥,促進瘡口癒合。

與其他癰疽之鑑別
陰陽二氣疽與一般癰疽不同之處,在於其病機與情志內傷較為相關,且證候表現兼具陰陽失調之特徵,如寒熱錯雜、虛實夾雜等。此外,其病灶雖發於背部,但病勢進展與全身氣血盛衰密切相關,需綜合脈證細辨。

此疾之辨治,體現中醫「整體觀念」與「辨證論治」之核心思想,強調內外兼調、標本同治,以達到陰平陽秘、氣血調和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