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陽乖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陽乖戾

陰陽乖戾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,意指陰陽兩氣失去協調平衡的病理狀態。「乖戾」一詞形容不和諧、紊亂之象,在中醫理論中,陰陽的動態平衡是維持人體健康的根本,一旦陰陽乖戾,則會導致氣血失和、臟腑功能紊亂,進而衍生各類疾病。

病理機轉
陰陽乖戾的核心在於陰陽關係的偏盛偏衰,具體可分為以下幾種表現形式:

  1. 陰陽偏亢:某一方面過度旺盛,例如陽熱亢盛則生實熱證,出現高熱、煩渴、脈洪大等症狀;陰寒過盛則生寒實證,表現為畏寒、肢冷、腹痛等。
  2. 陰陽偏衰:某一方面虛弱不足,如陽氣虛衰則見虛寒證,症見畏寒、倦怠、小便清長;陰液虧損則生虛熱證,常見潮熱、盜汗、口乾咽燥。
  3. 陰陽互損:陰陽互相依存,一方的虛損可能影響另一方,如「陰損及陽」或「陽損及陰」,最終導致陰陽兩虛。
  4. 陰陽格拒:陰陽失調至極端時,可能出現真寒假熱或真熱假寒的複雜病機,如陽氣虛脫時,虛陽外浮而呈現面赤、煩躁等假熱之象。

臨床表現
陰陽乖戾的病理變化可反映於臟腑、氣血、經絡等多層面:

  • 臟腑功能失調:如心火亢盛(失眠、口瘡)、脾陽不振(腹脹、泄瀉)、肝陰不足(眩暈、目澀)等。
  • 氣血運行失常:氣滯、血瘀、氣逆等現象,皆可溯源於陰陽失和。
  • 寒熱虛實錯雜:如「上熱下寒」或「表寒裡熱」等複合證候,均屬陰陽乖戾的具體表現。

理論淵源
此概念源自《黃帝內經》,〈素問.陰陽應象大論〉指出:「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,萬物之綱紀,變化之父母。」強調陰陽失衡為疾病發生的總綱。後世醫家進一步闡述,如張仲景《傷寒雜病論》以「六經辨證」剖析陰陽失調的傳變規律,明代張景岳則提出「陽非有餘,陰常不足」之說,深化對陰陽乖戾的認識。

總言之,陰陽乖戾是中醫詮釋病理的基礎框架,其涵蓋範圍廣泛,臨床辨證時需審察陰陽消長的具體狀態,方能精準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