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陽互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陽互根詳解
陰陽互根為中醫陰陽學說之核心術疇,意指陰陽二者相互依存、互為根本,彼此以對方之存在作為自身存在與運化之基礎。此概念源於《黃帝內經》,後世醫家多有闡發,成為詮釋人體生理病理關係之重要理論依據。
一、經典理論溯源
- 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
「陽生陰長,陽殺陰藏」一語,揭示陰陽協同作用:陽氣生發推動陰質增長,陽氣收斂則陰氣隨之潛藏,二者動靜相成,缺一不可。 -
《醫貫砭·陰陽論》深化
趙獻可提出「陽根於陰,陰根於陽」,強調陰陽如太極圖般相互涵攝,例如:- 陽根於陰:臟腑功能(陽)需依賴精血津液(陰)滋養。
- 陰根於陽:精微物質(陰)之化生必賴氣化功能(陽)推動。
二、人體生理中的陰陽互根表現
-
臟腑關係
- 脾(陰)與胃(陽):胃主受納(陽)為脾運化(陰)提供基礎;脾運化水穀則補充胃之所需。
- 肝(陰中之陽)與腎(陰中之陰):肝藏血依賴腎精滋養,腎精再生又須肝血轉化,稱「肝腎同源」。
-
氣血關係
- 氣為血之帥(陽):氣推動血行,固攝血液。
- 血為氣之母(陰):血載氣而行,為氣之化生物質基礎。二者共構「氣血調和」狀態。
-
功能與物質
人體「功能活動(陽)」與「精微物質(陰)」互為根本,如:- 心神(陽)依賴心血(陰)濡養,而心血生成需心陽溫煦。
三、病理影響之關鍵
若陰陽互根失常,則生諸疾:
- 陽損及陰:陽氣虛衰日久,陰液化生不足,見畏寒兼口乾(如腎陽虛衰致陰不制陽)。
- 陰損及陽:陰液耗損累及陽氣生化,見潮熱伴氣短(如久病陰虛最終氣隨液脫)。
此類病機體現《類經》所言「陰陽一體,病則俱病」之理。
四、中醫理論之延伸運用
- 診斷:舌象中舌體(陰)與舌苔(陽)需共參,如舌淡白(陰虛)兼苔薄(陽弱)示互根失調。
- 治法:張景岳「善補陽者,必於陰中求陽」創製右歸丸,於溫陽藥中佐熟地、山茱萸滋陰,以助陽氣生化。
陰陽互根不僅為抽象哲學概念,更是貫穿中醫生理、病理、診療之實用綱領,凸顯中醫「整體動態平衡」之思想精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