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陽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陽交
陰陽交為中醫病名,出自《素問·評熱論》,屬熱病中之危重證候。其特徵為病患發熱汗出後,熱勢不退反復發作,伴隨脈象躁疾、言語狂亂、食欲喪失等症狀。此證因陽熱之邪深入陰分,與陰氣交纏搏結,陰陽失和,正不勝邪所致,預後多屬不良。
病因病機
「陰陽交」之病機關鍵在於陽邪入陰,交爭不解。《內經》提出「人所以汗出者,皆生於穀,穀生於精」,若汗出後熱不退、脈躁疾,反映邪熱熾盛,耗傷陰精,而正氣未能透過汗解驅邪外達。此時陽熱之邪內陷,與陰分相搏,陰精不足以制陽,形成「陰陽交爭,魂魄不藏」之危象,故見狂言、不食等神志異常與脾胃衰敗之症。
臨床表現
- 發熱與汗出異常:汗出後身熱不退,或稍降復起,顯示邪未隨汗而解。
- 脈象躁疾:脈數急而無和緩之象,提示正邪交爭激烈,陰精虧耗。
- 神志症狀:狂言譫語,甚或意識昏蒙,因熱擾心神,神明失守。
- 脾胃衰竭:不能進食,乃胃氣敗絕之兆,預後極差。
理論延伸
此證與《傷寒論》中「陽明腑實」或「熱入心包」有部分相似,但「陰陽交」更強調「陰精與陽邪交結」之本質,屬熱病過程中正虛邪熾的轉歸。後世溫病學派進一步闡發,認為此類證候可歸於「伏邪溫病」範疇,邪熱深伏營血,陰液耗竭,可能出現斑疹、痙厥等變證,治療需注重滋陰透邪、清營涼血。
古籍論述
《素問·評熱論》指出:「病名陰陽交,交者死也。」直言其凶險性。明代張景岳於《類經》中解釋:「陰陽之氣不合,交相為患,不可解也。」強調陰陽失衡至極,故病情險惡。清代葉天士亦於臨證中重視「邪熱劫陰」之變,與此證機理相通。
小結
「陰陽交」作為中醫經典病證,體現熱病過程中「正邪消長」與「陰陽離決」之關鍵病機,為後世溫病、雜病辨治提供重要理論依據。其臨床特徵與現代醫學重症感染引發的譫妄、代謝紊亂等或有一定參照,然中醫著眼於整體陰陽動態,突顯傳統理論對危重症的獨特認識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