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陽俱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陽俱溢

陰陽俱溢為中醫脈學術語,出於《靈樞·終始》。其中「陰」指寸口脈,主候五臟陰分之氣;「陽」指人迎脈,主候六腑陽分之氣。「溢」者,充盈過盛之謂,此處形容脈象洪盛如湧,超出常度。

據《靈樞》所述,當人迎脈(頸側動脈,屬足陽明胃經)與寸口脈(手腕橈動脈,屬手太陰肺經)二者皆呈現「盛三倍以上」之象時,即為「陰陽俱溢」。此脈象反映了邪氣壅盛於表裡,正氣雖奮力抗邪,卻因邪勢過亢而難以制衡,故主病勢進展、病情加重之候。

病機與臨床意義

  1. 邪盛正虛:陰陽二脈俱溢,提示邪氣充斥三陰三陽,內外之氣皆受擾動。若見於外感病,多為六淫之邪深入,正邪交爭劇烈;若見於內傷雜病,則可能為臟腑氣機逆亂,痰火、瘀血等病理產物壅滯經脈。
  2. 氣血逆亂:寸口溢甚者,陰分受邪,可伴見胸悶、咳逆等肺氣上逆之證;人迎溢甚者,陽分受邪,或現頭痛、煩躁等陽明熱熾之候。二者同見則氣血失調,陰陽失衡,甚則「關格」之變(如《難經》所言「陰陽俱盛,不得相營」)。
  3. 脈象特徵:此類脈象多表現為浮大弦急,按之搏指有力,且無柔和之象。若兼見數脈,主熱極;兼見遲脈,則可能為寒邪凝閉,陽氣怫鬱。

相關經典論述
《內經》強調「人迎一盛病在少陽,二盛病在太陽,三盛病在陽明」,而寸口脈盛亦按三陰層次遞進。陰陽二脈同溢,既突破此分屬界限,顯示病邪已瀰漫周身,超越經絡表裡之常規傳變,故《靈樞》視為疾病進展之危重信號,需結合四診詳辨病位與病性。

延伸辨析
後世醫家對此脈象的詮釋有所擴展,如:

  • 張仲景《傷寒論》雖未直接論及「陰陽俱溢」,但其「陽明病脈大」或「三陰三陽同病」之描述,與此脈病機相通。
  • 李東垣《脾胃論》則從內傷角度解讀,認為脾胃中氣衰敗時,可見虛陽外浮而類似「溢脈」,然其根在正虛,與《靈樞》實證為主的論述不同。

綜上,「陰陽俱溢」作為古典脈診的特殊徵象,不僅是脈理精微之體現,亦為判斷疾病傳變與預後的重要依據,臨床須結合整體證候深入分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