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陽離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陽離決
概念溯源
陰陽離決一詞首見於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:「陰陽離決,精氣乃絕。」此為中醫基礎理論中描述陰陽關係嚴重失衡的關鍵病理術語。陰陽作為中醫哲學核心範疇,其動態平衡乃生命活動之本,離決即謂此平衡關係徹底破裂,陰陽兩相乖離,不相維繫。
病理機轉
根據古典醫籍與後世發揮,陰陽離決之形成約有三途:
- 陽亢陰竭:陽氣過盛,灼耗陰精,終至陰不能守。如大熱傷津,大汗亡陽,陰隨陽脫。
- 陰盛陽微:陰寒內盛,格陽於外,形成真寒假熱之危候。如厥陰病之「除中」證。
- 陰陽俱竭:氣血津液同時耗盡,如久病重病末期,陰陽互失其根。《醫宗金鑒》所謂「陰陽兩相離,精氣乃斷絕」即指此況。
臨床表徵
陰陽離決在四診中具明顯特徵:
- 望診:面色恍白無華或顴赤如妝,目睛呆滯無神,形消骨立
- 聞診:語聲低微斷續,呼吸淺促或深度不規則
- 問診:口渴但不欲飲,或飲入即吐,煩躁不安轉為神識昏蒙
- 切診:脈微欲絕或浮大無根,皮膚濕冷而胸腹灼熱
發展階段
陰陽離決非驟然而至,其演變常經歷三階:
- 失衡期:陰陽偏盛偏衰初現,尚能自我調節
- 格拒期:陰陽相互排斥,出現寒熱錯雜、虛實並見之複雜證候
- 離決期:陰陽互失依存,生機斷絕
經典論述
歷代醫家對陰陽離決多有闡發:
- 張仲景《傷寒論》:「凡陰陽自和者,必自愈。」反證陰陽離決為病之極期
- 朱丹溪《格致餘論》:「陰陽乖戾,疾病乃起;陰陽離決,性命乃傾。」
- 葉天士《臨證指南醫案》強調「存陰斂陽」以防離決之變
理論延伸
陰陽離決概念不僅解釋危重病機,更衍生出重要治療原則:
- 陰陽互根理論確立「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」的治法
- 發展出「回陽救逆」、「滋陰固脫」等急救方藥
- 成為預後判斷重要指標,離決象現即「死證」也
此病理狀態深刻體現中醫「陰平陽秘」的健康觀,亦為辨證論治體系中判斷疾病轉歸的關鍵節點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