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大骨

大骨為中醫人體結構之名稱,首見於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。在中醫理論中,大骨泛指人體全身較為長大之骨骼,如股骨、肱骨、髖骨等,主要支撐身形,並與筋、肉、脈等組織共同維繫肢體活動與氣血運行。

從中醫臟象學說而言,大骨與腎關係密切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「腎生骨髓」,腎精充足則骨髓充盈,大骨堅固;反之,若腎氣虛衰,則可能導致大骨枯槁、行動無力,甚至出現「骨痿」等病證。此理論亦與《靈樞·本神》所述「腎藏精,精生髓,髓生骨」相呼應,說明腎精為骨骼生長發育之本源。

在診斷上,大骨的狀態可反映臟腑氣血盛衰。如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提到:「頭者,精明之府……骨者,髓之府」,若大骨失養,可見形體消瘦、骨節變形,或於老年出現腰膝痠軟等症,多與肝腎不足、精血虧虛相關。此外,大骨亦與督脈相連,督脈總督一身之陽氣,故骨病亦可能涉及陽氣虛損或經絡瘀滯。

臨床上,中醫對大骨相關病證的調治,常以補腎填精、強筋壯骨為法,如使用熟地黃、杜仲、續斷等藥物,或配合針灸刺激腎俞、大杼等穴位,以助益髓養骨。此類治法不僅見於虛損證,亦應用於骨傷科,如骨折後期調養,強調「骨肉相連,氣血以流」之理,促進骨骼癒合與功能恢復。

綜觀之,大骨在中醫理論中不僅為形體支柱,更與腎、髓、經絡等系統密切相關,其生理病理變化皆可作為診治之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