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陽清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陽清濁論述
陰陽清濁乃中醫理論中論述氣血運行與臟腑功能之重要概念,源自《黃帝內經》之核心思想,尤以《靈樞·陰陽清濁》篇章為其理論基石。此概念將人體氣血區分為清陽與濁陰二類,並依其特性與循行路徑闡述生理病理變化。
清濁之基本定義
清氣者,乃人體吸入之自然界清陽之氣,其性輕清,主上升外發,分佈於上焦與體表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「清陽發腠理,濁陰走五臟」即闡明此理。清氣主要來源有二:
- 肺所主之自然清氣,透過呼吸由天陽之氣轉化而來
- 脾胃運化水穀時所產生之輕清部分
濁氣則指水穀精微中質重稠濁之氣,其性重濁,主沉降內入,歸於下焦與五臟。《靈樞·陰陽清濁》指出:「受穀者濁,受氣者清」,濁氣主要由:
- 脾胃消化食物後產生之厚濁精微
- 各臟腑代謝後之濁物所構成
經脈中之氣血清濁分佈
《靈樞·陰陽清濁》篇詳論十二經脈氣血清濁屬性及其臨床意義:
清氣所注之經脈
- 手太陰肺經:主司自然清氣之攝納
- 手少陰心經:主清陽之布散
- 手厥陰心包經:為清氣轉運之樞紐
此三陰經多受清氣,其氣清而滑利,故針刺時出氣快而滑,易於調動陽氣。
濁氣所注之經脈
- 足太陰脾經:主水穀濁氣之運化
- 足少陰腎經:主濁精之封藏
- 足厥陰肝經:為濁氣疏泄之通道
此三陰經多受濁氣,其氣濁而沉澱,故針刺時出氣慢而澀,需深刺方能調動。
其餘六陽經則清濁相混,各依其聯屬臟腑而有所偏重,如:
- 足陽明胃經多受穀氣之濁
- 手太陽小腸經多受清濁相混之氣
- 足少陽膽經居半表半裡,清濁各半
清濁失調之病理表現
清氣不升
當清陽之氣不能正常上升時,可出現:
- 頭面諸疾:頭暈目眩、耳鳴耳聾
- 脾胃虛陷:久瀉脫肛、內臟下垂
- 衛外不固:自汗惡風、反復感冒
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所謂「清陽在下,則生飧泄」即屬此類。
濁陰不降
若濁陰之氣不能正常下降,則見:
- 上逆諸證:嘔吐噦逆、咳嗽氣喘
- 下焦壅滯:大便秘結、小便不利
- 痰濕內停:胸悶脘痞、肢體困重
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言「濁陰在上,則生䐜脹」即指此類病機。
臨床治療要旨
清濁理論指導下之治則主要包括:
升清降濁法
- 升清:多用輕揚之品如升麻、柴胡、葛根
- 降濁:常用沉降之藥如半夏、厚朴、代赭石
運脾化濁法
脾胃為清濁升降之樞紐,故常用:
- 健脾益氣:四君子湯類
- 燥濕化痰:二陳湯加減
- 消食導滯:保和丸等方
調暢氣機法
尤其重視:
- 宣降肺氣以布散清陽
- 疏肝解郁以調達氣血
- 溫腎納氣以固攝根本
與陰陽學說之關係
陰陽清濁理論實為陰陽學說之具體應用:
- 清屬陽,濁屬陰
- 清氣主溫煦、興奮、推動
- 濁氣主滋養、抑制、成形
二者相互依存轉化,正如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所言:「陰平陽祕,精神乃治」,清濁相濟則身安無病。《靈樞·陰陽清濁》強調:「清者其氣清,濁者其氣濁,清濁相干,命曰亂氣」,指出清濁混淆為病之由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