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陽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陽圈

陰陽圈為中醫眼科病證之一,首載於清代《目經大成》卷二。其特徵為黑睛(角膜)上出現兩處互相對應的翳障,一處虛而薄,一處實而厚,兩翳相互環繞,形如陰陽相抱之態,故而得名。翳障色澤或呈白中帶焦黃,或伴隨細密赤脈纏繞,質地光滑而深陷。此類翳障多屬難治之症,即使翳退後亦可能遺留痕跡,需溯源病機,長期調治方見緩解。若雙目各生一翳,左右相對,亦歸於陰陽圈範疇,其病象更為典型。

病機與辨證

從中醫理論而言,陰陽圈的形成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:

  1. 肝腎陰虛:肝開竅於目,腎精上注於瞳神。若肝腎陰虧,虛火上炎,灼傷黑睛,可致翳障叢生,其虛實夾雜之態反映陰陽失和。
  2. 氣滯血瘀:情志不遂或外傷導致氣血瘀滯,目中血絡不暢,赤脈纏繞翳障,多見於實證明顯者。
  3. 濕熱蘊結:脾胃濕熱上蒸,燻灼目竅,翳障色帶焦黃,伴黏膩分泌物,屬濕熱搏結之象。

治法與用藥

治療首重辨證,分虛實論治:

  • 虛證為主:滋養肝腎,方選杞菊地黃丸加減,佐以退翳明目之品如谷精草、木賊草。
  • 實證為重:清瀉肝火、活血化瘀,可用龍膽瀉肝湯桃紅四物湯,輔以密蒙花、決明子明目。
  • 濕熱膠結:化濕清熱,選三仁湯甘露消毒丹,配伍蟬蛻、秦皮以化濕退翳。

宿翳與此症相關,指翳障日久黏著難消,此時需補瀉兼施,既滋養陰血以柔翳,又通絡散結以消滯。

此症記載雖少見於近代醫籍,然其病機與治療原則仍不離中醫整體觀,體現「從陰陽調目疾」之核心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