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陽勝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陽勝復探微

陰陽勝復,乃中醫陰陽學說之重要術語,闡述陰陽對立雙方在消長過程中,一方偏勝過極,引發另一方相應報復性調節,形成動態平衡之規律。此機制既可解釋自然界氣候變化,亦為臨床辨析病機轉歸之關鍵。

一、理論核心 陰陽勝復基於「亢害承制」之理,包含兩層要義:

  1. 「勝」之階段:陰或陽一方偏勝主導,打破常態平衡,如陰寒凝聚致肢厥下利,或陽熱熾盛引發高熱煩渴。
  2. 「復」之階段:偏勝之極則招致對立勢力之反制,如陰寒內盛至極,陽氣奮起抗爭而現發熱;陽熱亢極反見戰慄惡寒。此過程《內經》稱為「重陽必陰,重陰必陽」,呈現物極必反之變。

二、自然氣候之應 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言「有勝之氣,其必來復」,揭示天地陰陽勝復規律:

  • 若某年太陰濕土司天,雨溼流行(陰勝),翌年常逢陽明燥金在泉,轉現燥旱之象(陽復)。
  • 少陽相火偏勝之年暑熱異常,其後易見太陽寒水來復,氣候驟寒。此循環影響五運六氣,與疫癘流行密切相關,如濕勝年份脾胃病多發,燥復時節則肺繫疾患易起。

三、病理機轉闡釋 疾病發展中,正邪交爭往往表現為陰陽勝復之往復:

  1. 外感熱病

    • 《傷寒論》厥陰病篇載「先厥後熱,利自止」者,乃陰寒內盛(勝)致厥利,陽氣來復則發熱症消;若復見厥逆,提示陰寒再勝,病情反覆。成無己注「陽復不及,陰復勝之」,道出少陰病寒化證陽亡陰竭之危象。
    • 溫病過程中「戰汗」一症,實為陽熱鬱極(勝),迫津外泄而汗出(陰復),正勝邪卻之關鍵轉機。
  2. 內傷雜病

    • 肝陽上亢(陽勝)日久,必耗腎陰,終致陰虛風動(陰復失衡),見眩暈肢顫。
    • 脾陽虛衰(陰勝)水溼泛溢,久而累及腎陽,反現虛火浮越(陽復失位)之口瘡咽痛假熱徵。

四、脈象與藥治契機
勝復之變常在脈象顯現:陰勝時脈沉遲,陽復轉洪大;陽勝脈數疾,陰復反見遲澀。仲景立「陽病見陰脈者死」之戒,正因陽證逢陰復無力,預後凶險。

醫家調治當順應勝復之勢:

  • 陰勝階段宜溫陽祛寒,然需預留陽氣回升空間,防辛熱劫陰;
  • 陽復太過時則須滋陰斂陽,如黃連阿膠湯滋水制火,防復氣過亢。

此理論深刻揭示疾病傳變之非線性特徵,為「天人相應」觀之具體體現,亦為辨證論治提供動態思維框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