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陽失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陽失調

陰陽失調為中醫病因病理學之重要術語,亦稱「陰陽偏勝」,泛指人體陰陽之動態平衡遭到破壞,導致偏盛或偏衰之病理狀態。在中醫理論中,陰陽代表相互依存、相互制約的兩類屬性,涵蓋機體之表裏、上下、寒熱、動靜等功能與物質之對立統一關係。人體之正常生理活動,端賴陰陽二者之協調平衡,一旦此平衡失調,即可能引發疾病,並影響其發展趨向。

陰陽失調之病機要義

  1. 陰陽偏勝
    指陰或陽一方過盛,導致另一方受損之病理狀態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「陰勝則陽病,陽勝則陰病」,具體可分為:

    • 陽偏勝:陽氣過盛,多表現為實熱證,如發熱、面紅、煩躁、口渴等,甚則耗傷陰液,致「陽勝則陰病」。
    • 陰偏勝:陰氣過盛,多表現為實寒證,如畏寒、肢冷、腹瀉等,甚則抑制陽氣,致「陰勝則陽病」。
  2. 陰陽偏衰
    指陰或陽一方不足,導致另一方相對亢盛之虛證狀態。《素問·調經論》提出:「陽虛則外寒,陰虛則內熱」,可分為:

    • 陽虛:陽氣虛弱,溫煦功能減退,多見畏寒、四肢不溫、精神萎靡等虛寒之象。
    • 陰虛:陰液虧損,滋潤與制陽之力不足,多見潮熱、盜汗、五心煩熱等虛熱之象。
  3. 陰陽互損
    陰陽二者互為根本,一方虛損日久,可累及另一方,形成「陰損及陽」或「陽損及陰」之陰陽兩虛證。如腎陰虛日久,可能影響腎陽化生,最終導致腎陰陽俱虛。

  4. 陰陽格拒
    為陰陽失調之特殊病理,表現為寒熱真假之複雜證候。如「陰盛格陽」,陰寒內盛卻外現假熱之象;「陽盛格陰」,陽熱內熾卻外現假寒之象。

經典理論依據

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強調:「凡陰陽之要,陽密乃固。兩者不和,若春無秋,若冬無夏。」説明陰陽協調為健康之關鍵,失調則如四時失常,必致疾患。此理論不僅概括病性之寒熱(如「陽勝則熱,陰勝則寒」),亦貫穿於病位(表裏、臟腑)、病勢(虛實盛衰)之分析,成為中醫辨證之總綱。

陰陽失調之調治,需遵循「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,以平為期」(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)之原則,通過補虛瀉實、溫寒清熱等法,重建陰陽平衡。此概念不僅解釋疾病機轉,更指導臨床診療,體現中醫整體觀與辨證論治之核心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