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陽失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陰陽失調是中醫學的病因病理學術語,又稱陰陽偏勝。是指人體陰陽之間的協調關係遭到破壞,出現陰陽偏盛或偏衰的病理現象。
陰陽失調是導致疾病發生和發展的重要原因。無論病變部位、病勢趨向、病性寒熱以及邪正虛實的消長等,均可用陰陽的偏盛偏衰來概括說明。
陰陽失調的病理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- 陰陽偏盛:指陰或陽一方過度偏盛,導致陰陽失調。陰偏盛可表現為寒象,如畏寒、肢冷、口淡不渴、小便清長等;陽偏盛可表現為熱象,如發熱、口渴、尿黃等。
- 陰陽偏衰:指陰或陽一方過度衰弱,導致陰陽失調。陰虛可表現為虛寒,如畏寒、肢冷、腰膝酸軟、乏力、口淡不渴、小便清長等;陽虛可表現為虛熱,如發熱不甚、口渴不欲飲、大便溏薄、小便清長等。
- 陰陽互根:陰陽是相互依存、相互制約的。陰陽失調,必然會導致陰陽互根關係的破壞,從而引起一系列病理變化。如陰虛可導致陽亢,陽虛可導致陰盛。
- 陰陽互用:陰陽是相互轉化、相互作用的。陰陽失調,必然會導致陰陽互用關係的破壞,從而引起一系列病理變化。如陰虛可導致陽亢,陽虛可導致陰盛。
陰陽失調是導致疾病發生和發展的重要原因。因此,在臨床上,辨證論治時,要重視陰陽失調的病理因素,並根據陰陽失調的不同類型,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。
《素問.生氣通天論》:「凡陰陽之要,陽密乃固。兩者不和,若春無秋,若冬無夏,因而和之,是謂聖度。」
這段話是《黃帝內經》中關於陰陽失調的論述。其中,「凡陰陽之要,陽密乃固」是指陰陽之間的協調關係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活動的基礎。「兩者不和,若春無秋,若冬無夏」是指陰陽失調會導致人體出現一系列病理變化,如春天不生長、夏天不炎熱、秋天不收穫、冬天不寒冷。「因而和之,是謂聖度」是指只有通過調和陰陽,才能使人體恢復正常的生理活動。
《素問.陰陽應象大論》:「陰勝則陽病,陽勝則陰病;陽熱則熱,陰勝則寒。」
這段話是《黃帝內經》中關於陰陽失調的另一個論述。其中,「陰勝則陽病,陽勝則陰病」是指陰陽失調會導致陰或陽一方過度偏盛,從而引起一系列病理變化。「陽熱則熱,陰勝則寒」是指陰陽失調會導致人體出現寒熱虛實的變化。
《素問.調經論》:「陰虛則外寒,陰虛則內熱。」
這段話是《黃帝內經》中關於陰陽失調的另一個論述。其中,「陰虛則外寒」是指陰虛會導致人體出現畏寒、肢冷、腰膝酸軟等寒象。「陰虛則內熱」是指陰虛會導致人體出現口乾、心煩、失眠等熱象。
陰陽失調是中醫學的重要病理概念,是導致疾病發生和發展的重要原因。因此,在臨床上,辨證論治時,要重視陰陽失調的病理因素,並根據陰陽失調的不同類型,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