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陰消,病名。真陽不足,氣不化液所致的消渴病。見《景岳全書.雜證謨》。治宜溫陽補火。參見消渴條。

《景岳全書.雜證謨》云:

陰消者,真陽不足,氣不化液所致也。其證身體消瘦,面色無華,口渴飲水,小便清長,大便溏薄,舌淡苔白,脈細弱。治宜溫陽補火,以回陽救逆為主。方用附子理中湯加減。若陰消日久,陰液耗竭,則見形寒肢冷,神疲乏力,口不渴飲,小便清長,大便溏薄,舌淡苔白,脈細弱無力,此為陰消脫證,治宜溫陽補火,回陽救逆,兼以滋陰生津。方用附子理中湯加生地黃、麥冬、天冬、五味子、沙參、玉竹等。

陰消的臨床表現主要有:

  1. 消瘦:由於真陽不足,氣不化液,水液不能轉化為精微物質,從而導致患者消瘦。
  2. 面色無華:由於氣血不足,不能上榮於面,從而導致患者面色無華。
  3. 口渴飲水:由於陰液不足,津液虧損,從而導致患者口渴飲水。
  4. 小便清長:由於陰液不足,水液不能固攝,從而導致患者小便清長。
  5. 大便溏薄:由於陰液不足,腸道失潤,從而導致患者大便溏薄。
  6. 舌淡苔白:由於陰液不足,舌質失滋潤,從而導致舌淡苔白。
  7. 脈細弱:由於真陽不足,脈象細弱。

陰消的治療原則是溫陽補火,回陽救逆。常用方藥有附子理中湯、四逆湯、真武湯等。

陰消的預後取決於病情的嚴重程度和治療的及時程度。如果病情較輕,治療及時,預後良好。如果病情較重,治療不及時,則預後不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