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消
陰消為中醫病名,屬消渴病之一類,首載於《景岳全書·雜證謨》。其病因病機主要責之於真陽不足,導致氣化失司,津液不布,故雖有陰津虧損之象,實為陽虛不能化氣生津所致。此證與常見之陰虛燥熱型消渴有別,乃因命門火衰或脾腎陽虛,使水穀精微不得溫煦蒸騰,反而下泄為渴,形成「陽不化氣,陰不內守」之病理狀態。
臨床表現除消渴典型之「三多一少」(多飲、多食、多尿、形體消瘦)外,常見畏寒肢冷、面色晄白、精神萎靡、小便清長、舌淡苔滑、脈沉細弱等虛寒證候。此類患者雖煩渴引飲,然喜熱惡冷,且飲不解渴,尿多而淡,與熱盛津傷之消渴迥異。
治療原則以溫陽補火為主,重在提振命門真火,助氣化以生津液。常用方劑如《金匱》腎氣丸(桂附八味丸)加減,以附子、肉桂溫補腎陽,配山藥、山茱萸固攝陰津;若兼脾陽不振,可佐以理中湯類溫中健脾;若下元虛冷甚者,可加益智仁、補骨脂等溫澀下焦。用藥時需注意「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」,避免過用滋膩或苦寒之品,反傷陽氣。
鑑別診斷上,陰消需與陽消(實熱傷津型消渴)、痰消(痰濕中阻型)等證區分。陰消屬本虛標實,其「燥」為假象,根本在陽衰氣弱,故不可盲目清熱生津,否則陽氣愈傷,病情反劇。歷代醫家如張景岳強調「壯水之主」與「益火之源」並重,於陰消之治尤重後者,此為辨證關鍵。
此證多見於消渴病後期或素體陽虛者,反映中醫「同病異治」之理,亦凸顯「陰陽互根」之理論基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