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邪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邪

陰邪為中醫病因學名詞,泛指性質屬陰、易損傷人體陽氣的致病邪氣,其特性與陽邪相對。根據中醫理論,陰邪可從不同角度分類與闡述,主要包含以下兩種內涵:

1. 六淫中的陰性病邪

陰邪主要指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中性質偏陰的邪氣,即寒邪濕邪。此二者與風、暑、燥、火等陽邪不同,其致病特點如下:

  • 寒邪
    • 性質凝滯收引,易傷陽氣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。
    • 臨床表現為畏寒、肢冷、疼痛(得溫減輕)、脈緊等。
    • 若寒邪直中臟腑(如寒客脾胃),可引發腹瀉、嘔吐等裡寒證。
  • 濕邪
    • 性質重濁黏滯,易阻滯氣機,困遏清陽。
    • 臨床表現為頭身困重、關節痠痛、苔膩、便溏等。
    • 濕邪常與他邪兼夾(如寒濕、濕熱),病程多纏綿難癒。

寒與濕均屬陰邪,其共性在於易損陽氣,如寒邪直折陽氣,濕邪阻礙氣化,最終導致人體陽虛或氣機不展。

2. 侵犯陽經的邪氣

陰邪亦可指侵犯人體陽經的邪氣。中醫經絡理論中,邪氣侵犯陽經(如太陽、陽明、少陽經)時,因陽經主表、主氣,邪氣與正氣交爭,可能表現為發熱、惡寒等外感症狀。此類陰邪雖以「陰」為名,但實指其病位在陽經,與前述寒、濕之陰邪性質略有區別。

陰邪的致病特點

  • 傷陽:陰邪最易耗損或抑制人體陽氣,導致機能衰退。
  • 阻滯:寒凝氣血、濕阻氣機,均可使經絡臟腑功能失調。
  • 趨下:濕性趨下,寒邪亦易襲陰位(如足膝),故病位多見於下部。

陰邪致病多見於體質偏陽虛或久處陰冷潮濕環境者,治療時須以溫陽散寒健脾化濕為法,如《傷寒論》中的溫裏劑(四逆湯)或祛濕方(平胃散)。

陰邪概念反映了中醫「陰陽辨證」的核心思想,臨床上需結合具體病位與邪正關係,方能精準辨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