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邪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陰邪,病因學名詞。

1.指六淫病邪中的寒和濕,與風、暑、燥、火等陽邪相對而言。其性質屬陰,致病多損傷陽氣,阻礙氣化,故名。

2.指侵犯人體陽經的邪氣。

陰邪是六淫病邪之一,與風、暑、燥、火等陽邪相對而言。其性質屬陰,致病多損傷陽氣,阻礙氣化,故名。

陰邪的致病原因,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1.陰邪本身具有的致病性。陰邪是寒、濕等陰性物質,其本身具有一定的致病性。 2.人體陽氣不足。人體陽氣不足,則抵禦外邪的能力下降,更容易被陰邪侵襲。 3.人體正氣虛弱。人體正氣虛弱,則抗邪能力下降,更容易被陰邪侵襲。

陰邪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1.寒邪:寒邪侵襲人體,可引起發熱、惡寒、頭痛、身痛、無汗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等症狀。 2.濕邪:濕邪侵襲人體,可引起發熱、頭痛、身重、四肢酸痛、食欲不振、大便溏薄等症狀。 3.陰邪的侵襲,可導致人體陽氣不足,出現陽虛症狀,如畏寒肢冷、腰膝酸軟、乏力、食欲不振、大便溏薄等。

陰邪的治療,主要以扶正祛邪為原則。扶正即扶助人體正氣,祛邪即祛除陰邪。扶正的方法,主要有補益脾胃、溫補腎陽、益氣固表等。祛邪的方法,主要有發汗、解表利濕、化痰等。

陰邪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
1.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 2.注意飲食,避免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 3.加強鍛鍊,增強體質。 4.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,避免精神緊張、情緒激動等。

陰邪是一種常見的致病因素,其致病性較強,臨床表現多樣,治療方法也較多。因此,在日常生活中,要注意防寒保暖,避免受寒,以減少陰邪侵襲的機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