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陽消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陽消長

陰陽消長為中醫陰陽學說之核心概念,指陰陽二氣於動態變化中相互制約、此盛彼衰的過程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言:「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,萬物之綱紀」,揭示陰陽消長為自然與人體運行之根本法則。其特性可歸納為以下面向:

一、自然節律與陰陽消長

陰陽消長體現於自然界四時更迭:

  1. 春夏陽長陰消:春溫至夏熱,陽氣漸盛而陰氣內斂,萬物生發。
  2. 秋冬陰長陽消:秋涼轉冬寒,陰氣日盛而陽氣潛藏,物態趨靜。
    此週期性變化形成「春生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」的氣化規律,反映陰陽二氣於絕對消長中維持相對平衡的動態關係。

二、人體生理之陰陽節律

人體氣血運行與晝夜交替相應:

  • 平旦至日中(陽明主時):陽氣由內出表,溫煦肢體,為「陰消陽長」。
  • 日中至黃昏(太陽轉少陰):陽氣漸斂,陰氣始生,為「陽消陰長」。
  • 合夜至雞鳴(太陰主時):陰氣達盛,陽氣內守,如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所述:「夜半而大會,萬民皆臥。」

此節律若失調,則出現「晝不精,夜不瞑」(《靈樞·邪客》)等病症。

三、病理機轉與消長失常

陰陽消長失衡為疾病發生之關鍵:

  1. 陽勝陰病:陽熱亢盛,耗傷陰液,見高熱、煩渴、舌紅絳,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「陽勝則熱」。
  2. 陰勝陽病:陰寒內盛,抑遏陽氣,現畏寒、肢冷、脈沉遲,即「陰勝則寒」。
  3. 陰虛陽亢:陰液虧虛,陽失制約,致虛熱盜汗、五心煩熱。
  4. 陽虛陰盛:陽氣衰微,陰寒內生,見水腫、泄瀉、形寒肢冷等。

四、治療與調和之法

中醫治法注重「調其陰陽,以平為期」(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):

  • 陽熱亢盛:以白虎湯清瀉陽明,折其火勢。
  • 陰寒內盛:投四逆湯溫補少陰,助陽消陰。
  • 陰虛陽亢:取六味地黃丸滋水涵木,導龍入海。
  • 陽虛陰乘:用腎氣丸溫補命火,益火之源。

陰陽消長之理,貫穿中醫對生理、病理及治療之整體認知,不僅為分析病機之綱要,更是臨床調治之準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