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陽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陽穴
陰陽穴為中醫學中之經外奇穴及推拿穴位,其定位與功效因所指不同而有所差異。以下分述三類常見之陰陽穴:

一、經外奇穴(足部)

  1. 定位與出處
    陰陽穴首載於《千金要方》,位於足(⺟)趾(大拇指)趾節橫紋內側端,左右足各一。
  2. 主治功效

    • 急症:卒中惡風(突發性風邪侵襲,如中風前兆)。
    • 婦科:赤白帶下(婦女帶下病,分寒熱證型)。
    • 腸道病症:瀉注(急性腹瀉)、腸疝(腹股溝疝氣或腸道氣機不暢)。
  3. 療法
    以艾炷灸3壯,溫通局部氣血,調節陰陽失衡。


二、經外奇穴(營池別稱)

  1. 別名淵源
    陰陽穴另有一名為「營池」,同出《千金要方》,定位於足內踝(太谿穴)與外踝(崑崙穴)連線之中點。主治月經不調、崩漏(異常子宮出血)。

三、推拿穴位(腕部)

  1. 解剖定位
    陰陽穴於小兒推拿中特指腕部掌側橫紋兩端:

    • 陰池穴:橫紋尺側端(近小指側),屬陰。
    • 陽池穴:橫紋橈側端(近拇指側),屬陽。
  2. 手法與應用

    • 分陰陽
      以拇指自腕橫紋中點向兩側分推,可調和氣血,用於寒熱往來、消化不良。
      《小兒按摩經》載此法能「分利氣血」,適用於小兒外感或脾胃不和。
    • 和陰陽
      從兩側向中點合推,有助於氣血歸元,多用於虛證或慢性病症之調理。
  3. 理論基礎
    此手法呼應中醫「陰平陽祕」之思想,通過調整腕部陰陽經氣,影響全身氣機升降。


中醫理論延伸

陰陽穴之名,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之整體觀。其定位多處於經絡交會或氣血轉輸之處,如足部(太陰脾經、厥陰肝經所過)與腕部(手三陰經所起)。透過刺激此類穴位,可間接調節臟腑功能,平衡陰陽偏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