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陽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陽易

1. 病名
陰陽易泛指傷寒、溫疫等外感熱病癒後,因房事導致餘熱未清而互相傳染之病症,首見於《傷寒論》。據《醫學心悟·傷寒兼症》所述,男子病癒後與女子交合,病氣傳於女方;或女子病癒後與男子交合,病氣傳於男方,均稱為「陰陽易」。此病又可細分為「陰易」(男傳女)與「陽易」(女傳男),二者機理相近,然傳染方向不同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身體沉重、氣短乏力,小腹拘急緊縮,或牽引陰部攣痛;熱邪上衝胸膈,頭部重脹難舉,目眩生花,下肢膝脛筋肉拘緊不舒(《傷寒論·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並治》)。此因餘熱未盡,房事耗傷精氣,導致陰陽失調,病邪乘虛轉移。

病機與治法
從中醫理論分析,陰陽易屬「勞復」範疇,乃正虛邪戀之證。仲景以「燒褌散」導邪外出,後世醫家如《醫學心悟》主張調和陰陽,兼清餘熱,可選用柴胡劑、四物湯加減,或配合滋陰清熱之品。


2. 脈象異常
另見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指脈象反常之危候:「陰陽易者危。」吳崑於《內經吳注》釋為:「陰位(如尺部)見陽脈(如浮洪),陽位(如寸部)見陰脈(如沉細)」,乃陰陽錯雜、氣機逆亂之象,提示病情險惡。此說與《難經》「覆溢脈」概念相類,均強調脈位與脈性之悖逆,屬臟腑功能嚴重失調之徵兆。

學術延伸
陰陽易之雙重涵義,反映中醫「陰陽學說」的靈活運用:前者論病傳與房事關聯,後者闡述脈診辨證之精微。二者皆以「陰陽失序」為核心,體現「陰平陽秘」在中醫診療中的指導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