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陽之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陽之人,源出《靈樞·陰陽二十五人》,乃中醫體質學說之核心分類。其理論根基在於人體稟賦各異,故有陰陽偏盛偏衰之別,遂劃分為「陽人」與「陰人」兩大體質類型,並進一步衍生二十五種亞型,展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之辨證思想。
陽人特質
陽人者,多具陽氣偏盛之象。《靈樞》描述其形體魁梧,面色多赤,聲洪氣粗,動作敏捷。此類人陽明經氣旺盛,故耐寒不耐熱,性格外向,易怒或急躁。臟腑層面,陽人常見心火亢盛或肝陽上亢,脈象多浮數。其病理傾向多為實熱證,如頭痛目赤、口乾咽燥等。
陰人特質
陰人則以陰氣為主導,形體偏瘦或虛胖,面色蒼白或晦暗,語聲低微,動作遲緩。此類人少陽經氣較弱,喜暖惡寒,性格多沉靜內斂,甚或憂思過度。臟腑多見脾陽不足或腎氣虛衰,脈象沉細。病理上易生虛寒、痰濕之證,如腹脹便溏、畏寒肢冷等。
氣血津液之辨
陰陽體質亦反映於氣血津液之盛衰。陽人氣血充盈,津液易耗,故多見津虧燥熱;陰人氣化不足,水濕停滯,故痰飲、水腫之證頻生。《內經》強調「陰平陽秘」,無論陽人或陰人,若陰陽失衡過甚,皆可導致「陽勝則熱,陰勝則寒」之病機。
與五行學說之聯繫
《靈樞》進一步將陰陽之人與五行(木火土金水)結合,形成「二十五人」之細分。如陽人中「木形之人」多屬肝氣偏旺,而陰人中「水形之人」則主腎陰不足。此分類不僅涵蓋形體特徵,更貫穿心理特質與發病規律,成為後世「辨體施治」之圭臬。
陰陽之人理論,實為中醫「整體觀念」與「個體化治療」之體現。透過體質辨識,可預測疾病傾向,並指導用藥配伍,如陽人宜清熱瀉火,陰人當溫陽散寒。此學說至今仍廣泛運用於養生調攝與臨床診療之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